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葡菌皮肤感染模型研究及多枝雾水葛干预作用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6页
引言第23-25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25-30页
    1.1 皮肤磨损伤口感染动物模型第25-26页
        1.1.1 针头刮伤感染模型第25页
        1.2.1 刀片刮伤感染模型第25页
        1.3.1 胶带剥离感染模型第25-26页
        1.4.1 砂纸磨损感染模型第26页
    1.2 皮肤切除伤口感染动物模型第26-27页
        1.2.1 浅表性切口感染模型第26-27页
        1.2.2 深层性切口感染模型第27页
    1.3 皮下注射感染动物模型第27页
    1.4 皮肤烧伤感染动物模型第27-29页
        1.4.1 沸水烧伤感染模型第28页
        1.4.2 乙醇烧伤感染模型第28页
        1.4.3 气体火焰烧伤感染模型第28页
        1.4.4 加热金属烧伤感染模型第28-29页
    1.5 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基于固体培养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方法的相关性研究第30-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2.1.1 材料第30页
        2.1.2 菌种复苏第30-31页
        2.1.3 菌种活化第31页
        2.1.4 传统细菌计数比较第31页
        2.1.5 OD600值与平板计数法的线性研究第31页
    3.1 实验结果第31-33页
        3.1.1 传统细菌计数比较第31-32页
        3.1.2 OD600值与金葡菌活菌数的线性研究第32-33页
    4.1 讨论第33-35页
第三章 皮肤感染动物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5-46页
    3.1 动物皮肤感染模型评价指标权重的建立第35-39页
        3.1.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第35页
        3.1.2 AHP法的方法和步骤第35-39页
    3.2 实验结果第39-46页
        3.2.1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39-40页
        3.2.2 权重计算过程第40-41页
        3.2.3 动物皮肤感染脓肿模型各指标两两比较第41-43页
        3.2.4 皮肤感染脓肿模型评价指标权重第43页
        3.2.5 动物皮肤感染溃疡模型各指标两两比较第43-44页
        3.2.6 皮肤感染溃疡模型评价指标权重第44-45页
        3.2.7 评价指标赋分准则的设定第45页
        3.2.8 动物感染模型评价方法第45-46页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对小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的研究第46-61页
    4.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4.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菌株第46页
        4.1.2 实验器材和试剂第46-47页
    4.2 动物模型制备第47-48页
        4.2.1 小鼠分组第47页
        4.2.2 感染菌液第47-48页
        4.2.3 模型制备第48页
    4.3 样本的采取第48-49页
        4.3.1 血液样本的采集第48页
        4.3.2 皮肤病变部位的取材第48页
        4.3.3 皮肤脓肿匀浆液的制备第48-49页
    4.4 检测项目及方法第49-51页
        4.4.1 体征变化第49页
        4.4.2 皮肤病变外观第49页
        4.4.3 病原学检查第49-50页
        4.4.4 形态学检查第50-51页
    4.5 实验结果第51-59页
        4.5.1 体征变化第51-52页
        4.5.2 皮肤病变外观第52-53页
        4.5.3 溃疡面积愈合率第53-55页
        4.5.3 病原学检查第55-56页
        4.5.4 形态学观察第56-57页
        4.5.5 综合得分第57-58页
        4.5.6 雌雄比较第58-59页
    4.6 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层次分析法对大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的研究第61-74页
    5.1 实验材料第61页
        5.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菌株第61页
        5.1.2 实验器材和试剂第61页
    5.2 动物模型制备第61-62页
        5.2.1 大鼠分组第61-62页
        5.2.2 感染菌液第62页
        5.2.3 模型制备第62页
    5.3 样本的采取第62-63页
        5.3.1 血液样本的采集第62页
        5.3.2 皮肤病变部位的取材第62页
        5.3.3 皮肤脓肿匀浆液的制备第62-63页
    5.4 检测项目及方法第63-64页
        5.4.1 体征变化第63页
        5.4.2 皮肤病变外观第63页
        5.4.3 病原学检查第63-64页
        5.4.4 形态学检查第64页
    5.5 实验结果第64-72页
        5.5.1 体征变化第64-66页
        5.5.2 皮肤病变外观第66-68页
        5.5.3 病原学检查第68-69页
        5.5.4 形态学观察第69-71页
        5.5.5 综合得分第71-72页
        5.5.6 雌雄比较第72页
    5.6 讨论第72-74页
第六章 层次分析法对小鼠皮肤感染脓肿模型的研究第74-88页
    6.1 实验材料第74页
        6.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菌株第74页
        6.1.2 实验器材及试剂第74页
    6.2 动物模型制备第74-75页
        6.2.1 小鼠分组第74-75页
        6.2.2 感染菌液第75页
        6.2.3 模型制备第75页
    6.3 样本的采取第75-76页
        6.3.1 血液样本的采集第75页
        6.3.2 皮肤病变部位的取材第75页
        6.3.3 皮肤脓肿匀浆液的制备第75-76页
    6.4 检测项目及方法第76-77页
        6.4.1 体征变化第76页
        6.4.2 皮肤病变外观第76页
        6.4.3 病原学检查第76-77页
    6.5 实验结果第77-86页
        6.5.2 皮肤病变外观第79-82页
        6.5.3 病原学检查第82-83页
        6.5.4 形态学观察第83-84页
        6.5.5 综合得分第84-85页
        6.5.6 雌雄比较第85-86页
    6.6 讨论第86-88页
第七章 多枝雾水葛对小鼠皮肤溃疡的作用研究第88-95页
    7.1 实验材料第88-89页
        7.1.1 实验动物第88页
        7.1.2 实验菌株第88页
        7.1.3 实验药物第88页
        7.1.4 实验器材和试剂第88-89页
    7.2 实验方法第89-90页
        7.2.1 模型制备第89页
        7.2.2 实验分组及给药第89页
        7.2.3 检测指标第89-90页
    7.3 实验结果第90-94页
        7.3.1 体重变化第90页
        7.3.2 溃疡面积愈合率第90-92页
        7.3.3 皮肤细菌逆培养第92-93页
        7.3.4 羟脯氨酸含量第93页
        7.3.5 皮肤病理切片第93-94页
    7.4 讨论第94-95页
第八章 多枝雾水葛对大鼠皮肤溃疡的作用研究第95-104页
    8.1 实验材料第95-96页
        8.1.1 实验动物第95页
        8.1.2 实验菌株第95页
        8.1.3 实验药物第95页
        8.1.4 实验器材和试剂第95-96页
    8.2 实验方法第96-97页
        8.2.1 模型制备第96页
        8.2.2 实验分组及给药第96页
        8.2.3 检测指标第96-97页
    8.3 实验结果第97-102页
        8.3.1 体重变化第97页
        8.3.2 溃疡面积愈合率第97-99页
        8.3.3 皮肤细菌逆培养第99-100页
        8.3.4 IL-10和TNF-α含量第100-101页
        8.3.5 羟脯氨酸含量第101页
        8.3.6 病理切片第101-102页
    8.4 讨论第102-104页
第九章 多枝雾水葛对小鼠皮肤脓肿的作用研究第104-110页
    9.1 实验材料第104页
        9.1.1 实验动物第104页
        9.1.2 实验菌株第104页
        9.1.3 实验药物第104页
        9.1.4 实验器材和试剂第104页
    9.2 实验方法第104-105页
        9.2.1 模型制备第104页
        9.2.2 实验分组及给药第104-105页
        9.2.3 检测指标第105页
    9.3 实验结果第105-108页
        9.3.1 体重变化第105-106页
        9.3.2 脓肿体积变化第106-107页
        9.3.3 细菌逆培养第107-108页
        9.3.4 皮肤病理切片第108页
    9.4 讨论第108-110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10.1 研究结论第110-111页
    10.2 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0页
附录第120-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归芍药散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及介导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
下一篇:白木香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