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21页 |
1.3.1 供给侧改革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3.2 审计质量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3 审计质量评价研究动态 | 第13-19页 |
1.3.4 文献述评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第24-27页 |
2.1.1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1.2 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实践路径 | 第26-27页 |
2.2 审计质量评价的内涵 | 第27-30页 |
2.2.1 审计质量的含义 | 第27-28页 |
2.2.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28页 |
2.2.3 审计质量评价的含义 | 第28-29页 |
2.2.4 审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3 供给侧改革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2.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的意义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会计师事务所供给侧背景下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3-41页 |
3.1 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 第33-34页 |
3.2 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4-35页 |
3.2.1 系统性、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 | 第34页 |
3.2.2 适用性与易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3.2.3 成本效益原则 | 第35页 |
3.2.4 科学性与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35页 |
3.3 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 第35-38页 |
3.3.1 财务维度 | 第36页 |
3.3.2 客户维度 | 第36页 |
3.3.3 内部治理维度 | 第36-37页 |
3.3.4 业务流程维度 | 第37页 |
3.3.5 创新与成长维度 | 第37-38页 |
3.3.6 社会认可维度 | 第38页 |
3.4 审计质量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8-41页 |
3.4.1 层次法的引入 | 第38-40页 |
3.4.2 运行方法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 | 第41-59页 |
4.1 会计师事务所评价样本的选取 | 第41页 |
4.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体系的内容 | 第41-42页 |
4.3 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5页 |
4.3.1 通过层次分析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的过程 | 第42-43页 |
4.3.2 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 | 第43-45页 |
4.4 评价结果 | 第45-59页 |
4.4.1 进行模糊评价隶属测算 | 第45-56页 |
4.4.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中注协评价结果的对比 | 第56-59页 |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5.1 改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环境 | 第59-60页 |
5.1.1 推行以合伙制为主的组织形式改革 | 第59-60页 |
5.1.2 提高事务所的集中化管理,走产业经营之路 | 第60页 |
5.1.3 创新拓展事务所的服务范围 | 第60页 |
5.2 全面提高供给侧改革要求下审计人员的执业素质 | 第60-61页 |
5.2.1 建立科学的人员聘用选拔制度 | 第60页 |
5.2.2 加强对从业人员后续执业教育和学习能力培养 | 第60-61页 |
5.3 有效控制供给侧改革下事务所审计风险 | 第61页 |
5.3.1 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 第61页 |
5.3.2 加强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力度 | 第61页 |
5.4 制订一套符合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审计程序 | 第61-62页 |
5.4.1 严格遵循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 | 第61页 |
5.4.2 不断创新审计程序,完善审计程序体系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