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广东旅渝同乡会研究(1937-1945)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第12-13页 |
四、资料来源与内容框架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广东会馆与广东旅渝同乡会的成立 | 第15-25页 |
第一节 重庆广东会馆的出现与衰落 | 第15-18页 |
一、重庆广东会馆的出现 | 第15-16页 |
二、广东会馆的管理与功能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广东旅渝同乡会的成立 | 第18-20页 |
一、漫长而艰难的筹备过程 | 第18-19页 |
二、战前的广东旅渝同乡会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战时广东难民迁渝及广东旅渝同乡会改组 | 第20-25页 |
一、广东难民的产生 | 第20-22页 |
二、难民(难侨)来渝 | 第22-24页 |
三、广东旅渝同乡会改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组织机构与管理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25-27页 |
一、理监事会及其职能 | 第25-27页 |
二、其他机构及其职能 | 第27页 |
第二节 管理制度 | 第27-33页 |
一、人事管理 | 第27-29页 |
二、财务管理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会员结构分析 | 第33-41页 |
第一节 领导阶层的分析 | 第33-36页 |
一、抗战前中期的理、监事会成员 | 第33-35页 |
二、抗战后期的理、监事会成员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普通会员的分析 | 第36-41页 |
一、性别 | 第37-38页 |
二、年龄 | 第38页 |
三、职别 | 第38-39页 |
四、是否党员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传统功能延续 | 第41-56页 |
第一节 救助旅渝同乡 | 第41-48页 |
一、救助来渝难民 | 第41-44页 |
二、为同乡提供各种证明服务 | 第44-46页 |
三、丧葬和医疗卫生服务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参与家乡灾荒救济与地方管理 | 第48-52页 |
一、参与救助家乡 | 第48-50页 |
二、参与地方管理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同乡联谊活动 | 第52-56页 |
一、创办会刊联系乡情 | 第52-54页 |
二、娱乐活动联谊同乡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广东旅渝同乡会战时功能的拓展 | 第56-65页 |
第一节 防空洞管理 | 第56-61页 |
一、防空洞管理的内容和措施 | 第56-59页 |
二、防空洞管理特点及其作用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救助归国难侨 | 第61-65页 |
一、联合救侨 | 第61-62页 |
二、救济难侨委员会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附表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