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及评述 | 第11-19页 |
1.2.1 高铁与城市可达性影响 | 第12-13页 |
1.2.2 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3-16页 |
1.2.3 高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 第16-17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2.5 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1.4 分析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高铁 | 第23-24页 |
2.1.2 可达性 | 第24-25页 |
2.2 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2.1 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25-26页 |
2.2.2 运输通道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铁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29-35页 |
3.1 高铁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 第29-32页 |
3.2 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 第32-35页 |
3.2.1 高铁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 | 第32页 |
3.2.2 产业集聚效应 | 第32-33页 |
3.2.3 优化产业结构效应 | 第33-34页 |
3.2.4 经济溢出效应 | 第34-35页 |
第4章 高铁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35-55页 |
4.1 匹配倍差法与模型设定 | 第35-41页 |
4.1.1 双重差分法模型 | 第35-38页 |
4.1.2 倾向得分匹配 | 第38-41页 |
4.1.3 匹配倍差法 | 第41页 |
4.2 变量选择与统计性描述 | 第41-43页 |
4.3 匹配效果的统计检验 | 第43-48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5-5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表:截至2018年3月全国开通高铁的城市和车站(D字头和G字头)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