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FC不锈钢双极板成形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燃料电池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的现状 | 第16-17页 |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金属双极板的结构设计和工艺研究 | 第18-21页 |
1.3.1 金属双极板结构形状的设计研究 | 第18-19页 |
1.3.2 金属双极板成形方法研究 | 第19-21页 |
1.4 薄板冲压装备现状 | 第21-22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能量法的金属双极板冲压起皱分析 | 第24-40页 |
2.1 板料成形的基础理论 | 第24-26页 |
2.1.1 板料成形应力分析 | 第24-25页 |
2.1.2 板料成形中的应变分析 | 第25-26页 |
2.1.3 屈服准则 | 第26页 |
2.2 板料冲压的起皱缺陷分析 | 第26-34页 |
2.2.1 无压边压延时的失稳临界条件 | 第27-31页 |
2.2.2 有压边压延时的失稳临界条件 | 第31-34页 |
2.3 基于能量法的双极板冲压起皱分析 | 第34-39页 |
2.3.1 无压边力作用时的起皱分析 | 第35-38页 |
2.3.2 有压边力作用时的起皱分析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双极板结构尺寸和成形工艺对冲压质量影响 | 第40-59页 |
3.1 双极板流道形状设计 | 第40-41页 |
3.2 基于DYNAFORM的双极板成形数值模拟 | 第41-54页 |
3.2.1 DYNAFORM软件介绍 | 第41-43页 |
3.2.2 流道开角对冲压质量影响 | 第43-47页 |
3.2.3 流道宽度及肋宽对冲压质量影响 | 第47-49页 |
3.2.4 流道拉伸深度对成形质量影响 | 第49-51页 |
3.2.5 流道间的内外圆角对冲压质量影响 | 第51-54页 |
3.3 冲压工艺对冲压质量影响 | 第54-58页 |
3.3.1 冲压速度对冲压件质量影响 | 第54-56页 |
3.3.2 压边力对冲压质件量影响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双极板冲压机选型及模具设计制造 | 第59-70页 |
4.1 双极板冲压机设计选型 | 第59-65页 |
4.1.1 冲压液压机分类、工作参数 | 第59-61页 |
4.1.2 双极板框架式液压机设计 | 第61-64页 |
4.1.3 液压机的主要工作性能 | 第64-65页 |
4.2 双极板冲压模具设计及加工 | 第65-69页 |
4.2.1 双极板冲压模具设计 | 第65-67页 |
4.2.2 成形模具制造 | 第67-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金属双极板冲压成形实验研究 | 第70-75页 |
5.1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70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70-71页 |
5.3 双极板制件的质量分析 | 第71-74页 |
5.3.1 不同拉伸深度成形双极板的质量分析 | 第71-72页 |
5.3.2 不同速度成形双极板的质量分析 | 第72页 |
5.3.3 不同压边力成形双极板的质量分析 | 第72-73页 |
5.3.4 热压双极板的质量分析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