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法在西藏南越拉铅锌矿资源量估算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资源储量估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现状 | 第11页 |
1.2.3 SD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2-13页 |
1.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页 |
1.3.2 经济概况 | 第12-13页 |
1.4 区域地质研究程度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6-25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6-20页 |
2.2.1 石炭系 | 第17-18页 |
2.2.2 二叠系 | 第18页 |
2.2.3 三叠系 | 第18-19页 |
2.2.4 侏罗系 | 第19-20页 |
2.2.5 第四系 | 第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0-23页 |
2.4.1 侵入岩 | 第21页 |
2.4.2 火山岩 | 第21-22页 |
2.4.3 脉岩 | 第22-23页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第23-24页 |
2.6 区域矿产分布 | 第24-25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5-35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5-26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6-27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7-28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28-29页 |
3.4.1 Ⅰ号矿化带 | 第28-29页 |
3.4.2 Ⅱ号矿化带 | 第29页 |
3.5 矿石特征 | 第29-31页 |
3.5.1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0页 |
3.5.2 矿石矿物组合 | 第30-31页 |
3.6 矿化蚀变特征 | 第31-33页 |
3.7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第33-35页 |
3.7.1 矿床控制因素 | 第33-34页 |
3.7.2 找矿标志 | 第34-35页 |
第4章 矿产勘查程度 | 第35-40页 |
4.1 勘查工作总体部署 | 第35页 |
4.2 勘探类型及间距确定 | 第35-36页 |
4.3 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 第36页 |
4.4 矿产勘查工作 | 第36-39页 |
4.4.1 地质填图 | 第36页 |
4.4.2 探槽工程 | 第36-37页 |
4.4.3 钻探工程 | 第37页 |
4.4.4 取样化验工作 | 第37-39页 |
4.5 资源量估算范围 | 第39-40页 |
第5章 SD法原理及资源量估算 | 第40-53页 |
5.1 SD动态分维几何学 | 第40页 |
5.2 SD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5.2.1 降维形变原理 | 第40-41页 |
5.2.2 权尺稳健原理 | 第41页 |
5.2.3 搜索求解原理 | 第41页 |
5.2.4 递进逼近原理 | 第41页 |
5.3 SD储量估算法的类型 | 第41-43页 |
5.4 SD储量估算法的应用 | 第43-49页 |
5.4.1 计算类型 | 第43-44页 |
5.4.2 数据类型 | 第44-45页 |
5.4.3 定位系统 | 第45-46页 |
5.4.4 形质方案 | 第46-48页 |
5.4.5 计算方案 | 第48-49页 |
5.5 矿区矿体资源储量估算 | 第49-53页 |
5.5.1 确定计算方案 | 第49页 |
5.5.2 断面线的确定 | 第49-50页 |
5.5.3 计算点的选定 | 第50页 |
5.5.4 给定计算数据 | 第50页 |
5.5.5 储量估算结果 | 第50-53页 |
第6章 SD法与传统方法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6.1 传统剖面法估算步骤及公式 | 第53-54页 |
6.2 资源量估算各参数确定 | 第54-56页 |
6.3 矿体圈定原则及估算结果 | 第56-57页 |
6.4 两种方法估算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附表 | 第65-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