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应用--以金龙2井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金龙2井区概况第9-10页
        1.1.2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砂砾岩储层认识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12页
        1.2.3 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砂砾岩油气藏开发现状研究第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5-16页
第2章 金龙2井区砂砾岩储层认识第16-24页
    2.1 金龙2井区储层岩石学特征第16-17页
    2.2 金龙2井区储层孔渗特征研究第17-19页
    2.3 金龙2井区孔渗相关性分析第19-22页
        2.3.1 区块储层孔渗相关性第19-20页
        2.3.2 层内孔渗相关性第20-21页
        2.3.3 岩性与孔渗相关性第21-22页
    2.4 小结第22-24页
第3章 金龙2井区渗流机理实验研究评价第24-47页
    3.1 砂砾岩储层应力敏感实验及对渗流机理的影响分析第24-31页
        3.1.1 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伤害机理第24-25页
        3.1.2 应力敏感实验第25-30页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第30-31页
    3.2 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及对渗流机理的影响分析第31-39页
        3.2.1 启动压力梯度概念及影响因素第32-33页
        3.2.2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第33-35页
        3.2.3 启动压力梯度分段拟合第35-39页
    3.3 储层剩余油再富集实验及对渗流机理的影响分析第39-44页
        3.3.1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39-41页
        3.3.2 剩余油再富集实验第41-42页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44页
    3.4 影响砂砾岩储层渗流机理的主要因素第44-46页
        3.4.1 开发初期第45页
        3.4.2 开发中后期第45-46页
    3.5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考虑多因素的低渗透储层产能预测模型第47-56页
    4.1 考虑应力敏感的直井产能公式第47-48页
        4.1.1 物理模型第47页
        4.1.2 方程推导第47-48页
    4.2 考虑应力敏感和启动压力梯度的直井产能方程第48-51页
        4.2.1 物理模型第48-49页
        4.2.2 公式推导第49-51页
    4.3 考虑应力敏感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水平井产能方程第51-53页
        4.3.1 Borisov模型第51-52页
        4.3.2 公式推导第52-53页
    4.4 实例分析第53-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56-70页
    5.1 均质单相数值模型建立第56-57页
        5.1.1 数学模型假设条件第56-57页
        5.1.2 均质单相地层模型第57页
    5.2 非均质性地层单相数值模拟第57-60页
        5.2.1 非均质地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第58-59页
        5.2.2 非均质性对单井产能的影响第59-60页
    5.3 考虑应力敏感储层数值模拟第60-63页
        5.3.1 应力敏感效应对渗透率伤害模拟第60-61页
        5.3.2 应力敏感效应对单井产能的影响第61-63页
    5.4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模拟第63-66页
        5.4.1 启动压力梯度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第63-65页
        5.4.2 启动压力梯度对单井产能的影响第65-66页
    5.5 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第66-68页
    5.6 数值模拟与理论模型对比第68页
    5.7 小结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6-77页
附录第77-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东LM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研究
下一篇:稀密结合型井网区煤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研究--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