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密结合型井网区煤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研究--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3 本文研究特色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3-28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25页 |
2.1.1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2.1.2 地层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2.2 煤储层空间特征 | 第25-27页 |
2.2.1 含煤地层概况 | 第25页 |
2.2.2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 第25-26页 |
2.2.3 煤储层空间特征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煤储层三维空间插值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3.1 空间变异理论 | 第28-31页 |
3.1.1 变差函数原理 | 第28-29页 |
3.1.2 变差函数模型 | 第29-31页 |
3.2 确定性空间插值方法 | 第31-33页 |
3.2.1 距离反比加权法 | 第31-32页 |
3.2.2 克里格插值法 | 第32-33页 |
3.3 不确定性模拟方法 | 第33-36页 |
3.3.1 随机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3.2 序贯指示模拟算法 | 第35页 |
3.3.3 序贯高斯随机算法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煤储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构建及优化 | 第37-50页 |
4.1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表岩性提取及构造识别 | 第37-44页 |
4.1.1 遥感地质解译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4.1.2 遥感数据特征及预处理 | 第39-40页 |
4.1.3 遥感断层构造识别 | 第40-42页 |
4.1.4 遥感岩性特征提取 | 第42-44页 |
4.2 基于DEM的煤储层断层构造分析及优化 | 第44-46页 |
4.2.1 煤层断层构造趋势面分析 | 第44-45页 |
4.2.2 煤层断层构造识别与优化 | 第45-46页 |
4.3 研究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构建及优化 | 第46-49页 |
4.3.1 三维断层模型构建及优化 | 第46-47页 |
4.3.2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及优化 | 第47-48页 |
4.3.3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构建及优化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顾及井网空间分布特征的构模边界划分研究 | 第50-59页 |
5.1 研究区井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5.1.1 井网密度空间分析 | 第50-51页 |
5.1.2 井网距离空间分析 | 第51-52页 |
5.1.3 煤层气井聚类分析 | 第52-54页 |
5.2 研究区构模边界划分 | 第54-56页 |
5.3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分区 | 第56-58页 |
5.3.1 地质结构模型分区 | 第56-58页 |
5.3.2 地质结构模型质量检查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煤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属性模型构建研究 | 第59-72页 |
6.1 煤储层测井解释模型构建 | 第59-60页 |
6.1.1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 第59页 |
6.1.2 含气量测井解释模型 | 第59-60页 |
6.2 稀井网、密井网控制的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 第60-66页 |
6.2.1 煤储层属性参数曲线合成 | 第60页 |
6.2.2 煤储层属性参数曲线粗化 | 第60-61页 |
6.2.3 煤储层三维属性模型构建 | 第61-64页 |
6.2.4 三维属性模型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6.3 稀密结合井网综合控制的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 第66-68页 |
6.3.1 煤储层三维属性模型构建 | 第66-67页 |
6.3.2 三维属性模型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6.4 不同构模边界控制的三维属性模型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72-73页 |
7.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73页 |
7.3 存在的问题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