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LM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鲕滩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2 区域沉积环境 | 第14-15页 |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5-18页 |
2.3.1 地面地质条件 | 第15-16页 |
2.3.2 地腹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第3章 飞仙关组鲕滩发育带预测分析 | 第18-30页 |
3.1 飞仙关组鲕滩地质特征 | 第18-23页 |
3.1.1 飞仙关组层序特征 | 第20-22页 |
3.1.2 飞仙关组鲕滩发育模式 | 第22-23页 |
3.2 古地貌分析 | 第23-25页 |
3.2.1 拉平参考面的选取 | 第23-24页 |
3.2.2 古地貌恢复 | 第24-25页 |
3.3 飞仙关组鮞滩预测技术 | 第25-28页 |
3.3.1 “亮点”分析技术 | 第25-27页 |
3.3.2 鮞滩属性分析技术 | 第27-28页 |
3.4 鲕滩有利相带预测 | 第28-30页 |
第4章 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分析 | 第30-45页 |
4.1 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 第30-34页 |
4.1.1 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30-32页 |
4.1.2 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 第32-34页 |
4.2 储层敏感参数优选 | 第34-37页 |
4.2.1 储层精细标定 | 第36-37页 |
4.3 速度反演 | 第37-40页 |
4.3.1 基于模型的反演 | 第37-38页 |
4.3.2 速度反演效果分析 | 第38-40页 |
4.4 孔隙度反演 | 第40-42页 |
4.4.1 方法原理及处理流程 | 第40-41页 |
4.4.2 孔隙度反演效果分析 | 第41-42页 |
4.5 鲕滩储层展布特征 | 第42-45页 |
第5章 储层裂缝预测 | 第45-55页 |
5.1 裂缝预测原理 | 第45-49页 |
5.1.1 裂缝预测流程 | 第45-46页 |
5.1.2 裂缝预测方法 | 第46-49页 |
5.2 研究区储层裂缝预测 | 第49-55页 |
5.2.1 研究区钻井情况分析 | 第49-51页 |
5.2.2 敏感属性优选 | 第51-52页 |
5.2.3 裂缝预测成果 | 第52-55页 |
第6章 储层流体识别 | 第55-62页 |
6.1 吸收分析原理 | 第55-56页 |
6.2 吸收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6.3 研究区储层流体识别 | 第57-62页 |
6.3.1 方法实验 | 第57-59页 |
6.3.2 鲕滩储层气水分布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