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1 跨专业考研的常态化 | 第9页 |
1.1.2 学习适应:跨考教育学硕士生的内在诉求 | 第9-10页 |
1.1.3 个人经历与兴趣使然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3.1 有关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有关学习适应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跨学科 | 第21-22页 |
2.1.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 第22页 |
2.1.3 学习适应 | 第22-23页 |
2.2 跨学科学习教育学内容适应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2.1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第24-26页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的现状调查 | 第28-41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28-31页 |
3.1.1 问卷的设计 | 第28页 |
3.1.2 问卷的预测 | 第28-30页 |
3.1.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实施 | 第30-31页 |
3.2 学习适应现状的统计分析 | 第31-37页 |
3.2.1 基本信息调查统计 | 第31-33页 |
3.2.2 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分析 | 第33-34页 |
3.2.3 教育基础理论维度上的适应表现 | 第34-35页 |
3.2.4 教学实践技能维度上的适应表现 | 第35-36页 |
3.2.5 教育学术研究维度上的适应表现 | 第36-37页 |
3.3 学习适应现状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7-41页 |
3.3.1 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页 |
3.3.2 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3.3.3 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41页 |
第四章 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阶段的个案叙事 | 第41-52页 |
4.1 学习准备阶段:本科学习经历与教育学科的认识 | 第42-45页 |
4.2 适应与发展阶段:教育学内容的学习历程 | 第45-48页 |
4.2.1 从容不迫——来自S1的学习历程 | 第45-46页 |
4.2.2 排险除难——来自S2的学习历程 | 第46-47页 |
4.2.3 勉强应付——来自S3的学习历程 | 第47-48页 |
4.3 转变阶段:现时看法 | 第48-52页 |
4.3.1 淡然与定位——来自S1学生 | 第48-49页 |
4.3.2 挫折与归属——来自S2学生 | 第49-50页 |
4.3.3 疏离与被迫——来自S3学生 | 第50-52页 |
第五章 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机制探讨 | 第52-60页 |
5.1 学习适应的基本原理 | 第52-56页 |
5.1.1 学习适应的基本流程 | 第53-54页 |
5.1.2 学习适应机制的结构关系 | 第54-56页 |
5.2 学习适应的动力机制 | 第56-57页 |
5.3 学习适应的选择机制 | 第57-58页 |
5.4 学习适应的协调机制 | 第58-60页 |
第六章 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的调适策略 | 第60-69页 |
6.1 个人自主调适策略 | 第60-65页 |
6.1.1 建构自身教育学学科体系 | 第60-63页 |
6.1.2 摆正心态,寻求内在价值 | 第63-64页 |
6.1.3 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 | 第64-65页 |
6.2 院校组织配合策略 | 第65-69页 |
6.2.1 优化提升,加强多元化培养 | 第66-67页 |
6.2.2 个性指导,体现人文关怀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支献 | 第72-76页 |
附录1 跨学科背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调查问卷 | 第76-78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