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湖南宾兴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三、研究文献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四、相关概念说明 | 第17-18页 |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晚清湖南宾兴及其背景 | 第19-30页 |
| 第一节 晚清湖南宾兴释义 | 第19-23页 |
| 一、宾兴礼 | 第19-21页 |
| 二、地方社会的助考慈善组织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晚清湖南宾兴兴起的背景 | 第23-30页 |
| 一、国家政策因素 | 第23-25页 |
| 二、自然经济因素 | 第25-27页 |
| 三、社会文化影响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晚清湖南宾兴的时空分布 | 第30-47页 |
| 第一节 晚清宾兴的时间分布 | 第30-40页 |
| 一、嘉道时期:快速发展阶段 | 第31-34页 |
| 二、咸同时期:破坏—恢复发展阶段 | 第34-37页 |
| 三、光绪时期:衰微阶段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晚清湖南宾兴的空间分布 | 第40-47页 |
| 一、湘中地区 | 第40-42页 |
| 二、湘北地区 | 第42页 |
| 三、湘南地区 | 第42-43页 |
| 四、湘西地区 | 第43-47页 |
| 第三章 晚清湖南宾兴的运行机制 | 第47-77页 |
| 第一节 管理人员构成 | 第47-49页 |
| 第二节 宾兴的经费管理 | 第49-68页 |
| 一、多源化的经费来源 | 第50-59页 |
| 二、收支的管理方式 | 第59-60页 |
| 三、经费的保值增值 | 第60-64页 |
| 四、经费的发放与使用 | 第64-68页 |
| 第三节 宾兴的监督机制与奖励机制 | 第68-77页 |
| 一、监督机制 | 第69-74页 |
| 二、奖励机制 | 第74-77页 |
| 第四章 晚清湖南宾兴的社会影响 | 第77-88页 |
| 第一节 晚清湖南宾兴对各地科举成绩的影响 | 第77-83页 |
| 一、宾兴设立前后录取名额的变化 | 第77-80页 |
| 二、宾兴对应试人数的影响 | 第80-82页 |
| 三、时人对宾兴的评价 | 第82-83页 |
| 第二节 晚清湖南宾兴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 第83-88页 |
| 一、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 | 第83-84页 |
| 二、介入其他地方事务 | 第84-88页 |
| 结语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 后记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