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伦理思想研究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理据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17-2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学行人生:谢无量伦理思想之基础 | 第30-61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30-33页 |
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 | 第30-31页 |
二、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 | 第31-32页 |
三、现代学科制度的建立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人生经历 | 第33-40页 |
一、蜀中颜子、追随名师 | 第33-35页 |
二、热血报人、受知国父 | 第35-38页 |
三、潜心改志、传道杏坛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学术渊源 | 第40-61页 |
一、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 | 第40-42页 |
二、近代浙东学术的濡染 | 第42-49页 |
三、域外学术思想的洗礼 | 第49-61页 |
第二章 体系创建:谢无量伦理思想之架构 | 第61-99页 |
第一节 伦理学之定义与范围 | 第61-66页 |
一、伦理与伦理学之定义 | 第62-65页 |
二、伦理学之研究范围 | 第65-66页 |
第二节 伦理学之效用与方法 | 第66-72页 |
一、效用:树立道德观念、规范实践行为 | 第67-69页 |
二、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 | 第69-72页 |
第三节 两套伦理学体系构想 | 第72-99页 |
一、二部八论:以中释中 | 第72-77页 |
二、三位一体:以西释中 | 第77-94页 |
三、不同理论体系之比较 | 第94-99页 |
第三章 返本开新:谢无量对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 | 第99-151页 |
第一节 走出中西古今文化之争 | 第99-107页 |
一、融会贯通、美美与共 | 第100-102页 |
二、道德改良、善察谨变 | 第102-107页 |
第二节 儒家伦理之现代阐释 | 第107-124页 |
一、儒家伦理研究总论 | 第107-115页 |
二、儒家伦理之善恶论 | 第115-119页 |
三、儒家伦理之德性论 | 第119-121页 |
四、儒家伦理之义务论 | 第121-124页 |
第三节 佛教伦理之世俗化开展 | 第124-138页 |
一、佛教伦理之理论部 | 第126-132页 |
二、佛教伦理之实践部 | 第132-138页 |
第四节 道家伦理之时代价值揭橥 | 第138-143页 |
一、道家伦理之修养法 | 第139-141页 |
二、道家伦理之人生观 | 第141-143页 |
第五节 法家伦理之创造性转化 | 第143-151页 |
一、法家之进化历史观 | 第143-145页 |
二、法家之国家道德观 | 第145-147页 |
三、法家非道德观辨正 | 第147-151页 |
第四章 观念再造:谢无量对现代道德的重新建构 | 第151-215页 |
第一节 个人道德之培养 | 第151-172页 |
一、内外、动静修养之法 | 第152-156页 |
二、立志立身、自主自信 | 第156-160页 |
三、克己勤勉、力行不怠 | 第160-165页 |
四、自由意志与伟大人格 | 第165-172页 |
第二节 家庭伦理之建设 | 第172-191页 |
一、亲子之伦为家族之本 | 第172-176页 |
二、兄弟为分形连气之人 | 第176-177页 |
三、夫妻平等无贵贱之分 | 第177-189页 |
四、主仆之道应推己及人 | 第189-191页 |
第三节 社会伦理之拓展 | 第191-206页 |
一、社会义务与社会幸福 | 第191-199页 |
二、现代社会之职业伦理 | 第199-206页 |
第四节 国家伦理之建构 | 第206-211页 |
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 第206-209页 |
二、个人与国家互负义务 | 第209-211页 |
第五节 生态伦理之阐扬 | 第211-215页 |
第五章 超越范式:谢无量伦理思想之反思 | 第215-250页 |
第一节 谢无量伦理思想的中西比较 | 第215-223页 |
一、明确的中西比较意识 | 第215-219页 |
二、中国伦理特质的发现 | 第219-223页 |
第二节 谢无量伦理思想的范式特征 | 第223-234页 |
一、范式转换的概念及应用 | 第224-226页 |
二、从范式转换到范式拓展 | 第226-234页 |
第三节 谢无量伦理思想的折衷主义 | 第234-250页 |
一、折衷主义的演变与命运 | 第234-239页 |
二、谢无量的分析折衷主义 | 第239-244页 |
三、“谢无量现象”之释解 | 第244-250页 |
结论 | 第250-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254-26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269-271页 |
后记 | 第271-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