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脉络及方法 | 第13-17页 |
1.2.1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 第17-19页 |
2.1.1 信用风险内涵 | 第17页 |
2.1.2 信用风险计量模型 | 第17-18页 |
2.1.3 CPV模型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2.2 压力测试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压力测试内涵 | 第19-20页 |
2.2.2 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2.2.3 压力测试在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中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2.3 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研究 | 第22-25页 |
2.3.1 房地产信用风险成因 | 第22-23页 |
2.3.2 房地产信用风险甄别和测度研究 | 第23-24页 |
2.3.3 房地产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研究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与传导机制 | 第27-35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现状 | 第27-29页 |
3.1.1 房地产贷款余额和占比 | 第27-28页 |
3.1.2 房地产贷款受宏观政策和经济总体运行影响明显 | 第28页 |
3.1.3 拓展住房按揭贷款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 | 第28-29页 |
3.1.4 房地产行业对公贷款与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分化明显 | 第29页 |
3.2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3.2.1 房地产行业层面 | 第30页 |
3.2.2 国家宏观调控层面 | 第30-31页 |
3.2.3 商业银行层面 | 第31-32页 |
3.2.4 购房者个人层面 | 第32页 |
3.3 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 | 第32-35页 |
3.3.1 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 | 第32-33页 |
3.3.2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风险 | 第33-34页 |
3.3.3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传导 | 第34-35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计量与CPV模型 | 第35-45页 |
4.1 信用风险计量 | 第35-37页 |
4.2 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比较 | 第37-38页 |
4.2.1 被解释变量处理方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4.2.2 对数据使用的比较 | 第38页 |
4.3 CPV模型适用性与机理 | 第38-41页 |
4.3.1 CPV模型对本文的适用性 | 第38-39页 |
4.3.2 CPV模型机理 | 第39-41页 |
4.4 压力测试 | 第41-45页 |
4.4.1 压力测试内涵 | 第41页 |
4.4.2 压力测试的方法 | 第41-42页 |
4.4.3 压力测试流程 | 第42-43页 |
4.4.4 压力测试的作用与局限 | 第43-45页 |
第5章 基于CPV模型和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 | 第45-59页 |
5.1 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联系的实证分析 | 第45-47页 |
5.2 基于CPV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7-53页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7-50页 |
5.2.2 数据调整 | 第50页 |
5.2.3 指标筛选 | 第50-53页 |
5.3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53-56页 |
5.3.1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 | 第53-54页 |
5.3.2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54页 |
5.3.3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54-55页 |
5.3.4 残差分析 | 第55-56页 |
5.4 压力情景生成与宏观压力测试结果 | 第56-57页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59-60页 |
6.1.1 结论 | 第59页 |
6.1.2 建议 | 第59-60页 |
6.2 局限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