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小结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7-26页 |
2.1 地方政府负债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1.1 地方政府负债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地方政府负债的分类 | 第17-19页 |
2.2 地方政府负债风险 | 第19-20页 |
2.2.1 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分类 | 第19页 |
2.2.3 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特征 | 第19-20页 |
2.3 风险管理的理论综述 | 第20-26页 |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 第20页 |
2.3.2 风险识别的概念及方法 | 第20-22页 |
2.3.3 风险评估的概念及方法 | 第22-24页 |
2.3.4 风险防范的概念及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H区地方政府简介及负债风险的识别 | 第26-35页 |
3.1 H区地方政府简介 | 第26-27页 |
3.2 H区地方政府负债现状及特点 | 第27-30页 |
3.2.1 H区地方政府负债现状 | 第27-29页 |
3.2.2 H区政府负债特点 | 第29-30页 |
3.3 H区地方政府负债的成因 | 第30-32页 |
3.3.1 外部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3.3.2 内部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4 H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识别 | 第32-35页 |
3.4.1 借债环节风险的识别 | 第32-33页 |
3.4.2 用债环节风险的识别 | 第33-34页 |
3.4.3 偿债环节风险的识别 | 第34-35页 |
第4章 H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评估 | 第35-50页 |
4.1 负债评估系统建立的目标 | 第35页 |
4.2 负债风险评估的指标 | 第35-38页 |
4.2.1 借债环节负债风险评估的指标 | 第35-36页 |
4.2.2 用债环节负债风险评估的指标 | 第36页 |
4.2.3 偿债环节负债风险评估的指标 | 第36-37页 |
4.2.4 H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评估的数据 | 第37-38页 |
4.3 H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评估系统数据分析 | 第38-50页 |
4.3.1 模糊评价等级评语合集A的建立 | 第38-39页 |
4.3.2 风险评估指标因素集合B的建立 | 第39-40页 |
4.3.3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 第40-42页 |
4.3.4 风险评估指标权重集的建立 | 第42-46页 |
4.3.5 地方政府负债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6-49页 |
4.3.6 模糊综合评价的结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H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防范建议 | 第50-56页 |
5.1 针对借债环节的建议 | 第50-51页 |
5.1.1 建立有效的借债约束机制 | 第50-51页 |
5.1.2 规范地方财政管理 | 第51页 |
5.2 针对用债环节的建议 | 第51-53页 |
5.2.1 合理控制资金投资方向 | 第52页 |
5.2.2 强化地方政府负债的透明度 | 第52-53页 |
5.2.3 加强对地方政府负债的监管 | 第53页 |
5.3 针对偿债环节的建议 | 第53-56页 |
5.3.1 完善负债风险约束机制 | 第54页 |
5.3.2 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A.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 | 第64-65页 |
B. 负债风险指标调查问卷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