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硼化合物催化活化H2与CO2反应的理论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符号说明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5页
    1.1 引言第19页
    1.2 硼氢化反应第19-23页
        1.2.1 硼烷还原剂第19-20页
        1.2.2 非金属催化的硼氢化反应第20-21页
        1.2.3 金属催化的硼氢化反应第21-23页
    1.3 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第23-27页
        1.3.1 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的历史第23-24页
        1.3.2 分子内型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第24-26页
        1.3.3 分子间型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第26页
        1.3.4 含金属的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第26-27页
    1.4 硼阳离子化合物第27-29页
        1.4.1 硼阳离子化合物的分类第27-28页
        1.4.2 稳定二配位硼阳离子的策略第28页
        1.4.3 二配位硼阳离子的结构第28-29页
    1.5 含硼金属化合物第29-32页
        1.5.1 金属硼基化合物第29-30页
        1.5.2 金属硼烷化合物第30-32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2-35页
第二章 理论及计算基础第35-45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第35-37页
    2.2 NBO理论第37页
    2.3 氢气活化的基本原理第37-39页
    2.4 二氧化碳活化的基本原理第39-41页
    2.5 金属与配体协同作用第41-43页
    2.6 催化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第43-45页
第三章 二氧化碳硼氢化反应中的氢负离子梭机理第45-63页
    3.1 前言第45-49页
    3.2 本章研究方法第49-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62页
        3.3.1 二氧化碳对化合物A1中C_(sp2)-B键的插入反应(阶段1)第50-51页
        3.3.2 二氧化碳对化合物A1中Ru-H键插入反应的可能性第51-53页
        3.3.3 化合物A4还原生成P2(阶段2)第53-57页
        3.3.4 化合物P2被还原成P5(阶段3)第57-60页
        3.3.5 甲醛P5还原生成最终产物P6(阶段4)第60-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基于COT骨架的受阻硼氮路易斯酸碱对第63-75页
    4.1 前言第63-65页
    4.2 研究方法第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4.3.1 环辛四烯为骨架的受阻硼氨路易斯酸碱对活化氢气的特征第65-68页
        4.3.2 引入额外稳定基团的策略第68-70页
        4.3.3 受阻硼烷吡啶路易斯酸碱对的设计第70-71页
        4.3.4 钳合策略用于提高FLP的稳定性。第71-72页
        4.3.5 溶剂极性对FLP活化氢气的影响。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二乙烯基硼阳离子和乙烯基硼烷化合物第75-91页
    5.1 前言第75-77页
    5.2 本章研究方法第77-7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8-89页
        5.3.1 理论预测结构与晶体结构的比较第78-79页
        5.3.2 二乙烯基硼阳离子第79-80页
        5.3.3 Al,Ga,In,T1类似物第80-83页
        5.3.4 超共轭作用对扭转角的影响第83-88页
        5.3.5 二乙烯基硼阳离子活化二氧化碳第88-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铁硼烷化合物催化烯烃氢化的理论研究第91-109页
    6.1 前言第91-93页
    6.2 本章研究方法第93-9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4-106页
        6.3.1 催化剂前体(TPB)Fe(N_2)(1~(triplet))生成活性中间体(TPB)(μ-H)Fe(H)(3~(triplet))第96-101页
        6.3.2 解离路径A1与A2第101-103页
        6.3.3 非解离路径B第103-105页
        6.3.4 桥连氢原子(μ-H)与苯乙烷基配体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的可能性第105-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5页
附录第135-15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157-158页
附录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化环境下涟水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的响应特征分析
下一篇:氧化石墨烯的尺寸分离及其在纤维和气凝胶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