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选题目的第12-13页
        1.1.3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青年亚文化概述第19-28页
    2.1 青年亚文化的理论来源和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青年亚文化的理论来源第19-20页
        2.1.2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第20-21页
    2.2 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关系的梳理第21-23页
        2.2.1 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第21-22页
        2.2.2 青年亚文化——文化安全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第22-23页
    2.3 高校青年亚文化的特点第23-24页
        2.3.1 娱乐化与社会化第23页
        2.3.2 抵抗性与符号化第23-24页
        2.3.3 多元性与可塑性第24页
    2.4 高校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及现实举要第24-27页
        2.4.1 网络亚文化第24-25页
        2.4.2 消费亚文化第25-26页
        2.4.3 “哈韩”亚文化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28-35页
    3.1 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第28-31页
        3.1.1 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选题范畴第28-29页
        3.1.2 促进了高校大学生人格综合发展第29-30页
        3.1.3 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向事例”第30-31页
    3.2 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第31-34页
        3.2.1 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31-32页
        3.2.2 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32-34页
        3.2.3 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第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第35-42页
    4.1 社会管理层面第35-37页
        4.1.1 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明确第35-36页
        4.1.2 青年社会化发展崎岖第36页
        4.1.3 社会评价层次多元第36-37页
    4.2 高校大学生发展层面第37-38页
        4.2.1 缺乏追求诉求的发声渠道第37页
        4.2.2 接收信息的平台多样化第37-38页
        4.2.3 自媒体对学生教育过程的介入第38页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者的引领层面第38-40页
        4.3.1 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第38-39页
        4.3.2 处理过程的应接不暇第39页
        4.3.3 应对结果的不尽人意第39-40页
    4.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层面第40-41页
        4.4.1 传播的途径不断拓宽第40页
        4.4.2 传播的内容更迭不断第40页
        4.4.3 传播的载体包罗万象第40-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高校应对青年亚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第42-56页
    5.1 加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引领作用第42-45页
        5.1.1 充实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第42-43页
        5.1.2 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43-44页
        5.1.3 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第44-45页
    5.2 增强高校学生的比较优势和地位第45-48页
        5.2.1 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第45-46页
        5.2.2 强化优良先进的文化理念第46-47页
        5.2.3 审视个体独特的社会责任第47-48页
    5.3 拓宽和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第48-51页
        5.3.1 正确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第48-49页
        5.3.2 强调实践形式的丰富性第49-50页
        5.3.3 开拓青年心灵深处的绿洲第50-51页
    5.4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51-55页
        5.4.1 把握宏观环境的方向性第52-53页
        5.4.2 深化微观环境的渗透作用第53-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廉洁品格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