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Summary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裂纹扩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裂纹扩展基本理论及模型试验设计 | 第22-41页 |
2.1 裂纹岩体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1.1 裂纹效应 | 第22页 |
2.1.2 裂纹缺陷分类 | 第22-23页 |
2.1.3 裂纹岩体破坏过程 | 第23-24页 |
2.2 基于相似理论的材料选取 | 第24-30页 |
2.2.1 相似理论 | 第24-25页 |
2.2.2 相似材料选取原则 | 第25页 |
2.2.3 原材料确定 | 第25页 |
2.2.4 相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第25-30页 |
2.3 裂纹制作及试样制备 | 第30-35页 |
2.3.1 裂纹制作方法 | 第30-31页 |
2.3.2 试样制备 | 第31-34页 |
2.3.3 试样后期处理 | 第34-35页 |
2.4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37页 |
2.5 实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37-40页 |
2.5.1 试验装置 | 第37-39页 |
2.5.2 加载过程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裂纹扩展、连接及力学特性研究 | 第41-54页 |
3.1 裂纹扩展和连接类型概述 | 第41-42页 |
3.1.1 裂纹尖端主要萌生裂纹形式 | 第41-42页 |
3.2 裂纹扩展分析 | 第42-50页 |
3.2.1 新生裂纹的类型及其出现过程描述[70] | 第42-45页 |
3.2.2 预制裂纹的起裂模式 | 第45-48页 |
3.2.3 预制裂纹贯通破坏模式 | 第48-50页 |
3.3 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试件破坏过程分形维数计算 | 第54-63页 |
4.1 分形理论 | 第54-55页 |
4.1.1 分形的定义 | 第54页 |
4.1.2 分形的重要特征 | 第54-55页 |
4.2 分形维数测量 | 第55-57页 |
4.3 试件破坏分形维数研究 | 第57-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DIC对裂纹试样损伤及破坏演化规律研究 | 第63-89页 |
5.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原理 | 第64-66页 |
5.1.1 图像采集原理 | 第64-65页 |
5.1.2 位移场测量 | 第65页 |
5.1.3 应变场测量 | 第65-66页 |
5.2 制斑及试验方法 | 第66-75页 |
5.2.1 制斑方法 | 第66-70页 |
5.2.2 相机标定 | 第70-72页 |
5.2.3 试验设备及过程 | 第72-74页 |
5.2.4 DIC软件分析操作流程[78] | 第74-75页 |
5.3 试件压缩过程的位移、应变场分析 | 第75-84页 |
5.3.1 完整岩石破坏过程的位移和应变分析 | 第76-77页 |
5.3.2 裂纹岩石破坏过程的位移、应变演化规律分析 | 第77-84页 |
5.4 散斑损伤统计 | 第84-88页 |
5.4.1 散斑损伤变量定义 | 第84页 |
5.4.2 散斑损伤变量统计分析 | 第84-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验证 | 第89-94页 |
6.1 计算模型 | 第89-90页 |
6.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0-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7.1.1 裂纹几何特征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94页 |
7.1.2 裂纹扩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 第94-95页 |
7.1.3 FLAC3D数值模拟验证 | 第95页 |
7.2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95页 |
7.2.1 创新点 | 第95页 |
7.2.2 不足之处 | 第95页 |
7.3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