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NO_x污染和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1.2 NH_3-SCR技术 | 第14-16页 |
1.3 SCR催化剂 | 第16-22页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6页 |
1.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6-20页 |
1.3.3 分子筛催化剂 | 第20-22页 |
1.4 SCR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及反应机理 | 第22-34页 |
1.4.1 金属氧化物SCR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及反应机理 | 第23-30页 |
1.4.2 分子筛SCR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及反应机理 | 第30-34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37-45页 |
2.1 实验试剂和气体 | 第37-3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2.1.2 实验气体 | 第37-38页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8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8-42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8-39页 |
2.3.2 比表面积(BET)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39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9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页 |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第39页 |
2.3.6 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 | 第39-40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页 |
2.3.8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 第40页 |
2.3.9 高角环形暗场探针-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 | 第40页 |
2.3.10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40-41页 |
2.3.11 一氧化氮(NO)氧化性能测试 | 第41页 |
2.3.12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41-42页 |
2.3.13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 | 第42页 |
2.4 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2.4.1 NH_3-SCR活性测试 | 第42-43页 |
2.4.2 反应速率测试 | 第43页 |
2.4.3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3-44页 |
2.5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 | 第44-45页 |
第三章 W_aFeO_x的构效关系及热稳定性 | 第45-61页 |
3.1 W_aFeO_x复合氧化物的结构表征 | 第46-51页 |
3.1.1 HRTEM、HAADF-STEM表征 | 第46-48页 |
3.1.2 XAFS数据拟合 | 第48-49页 |
3.1.3 W_aFeO_x复合氧化物的内在活性 | 第49-50页 |
3.1.4 In situ FTIR测试 | 第50-51页 |
3.2 W_aFeO_x-800复合氧化物的结构表征 | 第51-56页 |
3.2.1 XRD表征 | 第51-52页 |
3.2.2 N_2吸脱附表征 | 第52-54页 |
3.2.3 TEM、HAADF-STEM表征 | 第54-56页 |
3.3 W_aFeO_x-800复合氧化物的SCR性能测试 | 第56-58页 |
3.3.1 表观活性 | 第56-58页 |
3.3.2 内在活性 | 第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四章 Mo_x-Fe_2O_3的活性位及反应机理 | 第61-83页 |
4.1 Mo_x-Fe_2O_3复合氧化物的结构表征 | 第62-73页 |
4.1.1 XRD表征深入分析 | 第62-63页 |
4.1.2 TEM、HAADF-STEM表征 | 第63-66页 |
4.1.3 XPS表征 | 第66-67页 |
4.1.4 XAFS表征 | 第67-71页 |
4.1.5 氧化还原性能和酸性 | 第71-73页 |
4.2 Mo_x-Fe_2O_3复合氧化物的SCR性能测试 | 第73-75页 |
4.2.1 表观活性 | 第73页 |
4.2.2 内在活性 | 第73-74页 |
4.2.3 对比实验 | 第74-75页 |
4.3 Mo_x-Fe_2O_3复合氧化物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75-81页 |
4.3.1 In situ FTIR测试 | 第75-77页 |
4.3.2 DFT理论计算 | 第77-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双功能V_a-MnO_x催化剂反应机制的DFT理论计算 | 第83-93页 |
5.1 计算模型 | 第84页 |
5.2 晶面结构构筑及优化 | 第84-86页 |
5.2.1 Mn_2O_3晶面 | 第84-85页 |
5.2.2 Mn_2V_2O_7晶面 | 第85-86页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6-92页 |
5.3.1 NH_3和NO在Mn_2O_3(202)和Mn_2V_2O_7((?)01)表面的吸附 | 第86-90页 |
5.3.2 Mn_2O_3(202)和Mn_2V_2O_7((?)01)表面SCR反应路径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Cu_x-SAPO-44微孔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位及反应动力学 | 第93-103页 |
6.1 Cu_x-SAPO-44分子筛催化剂活性位的确定 | 第94-97页 |
6.1.1 TEM表征 | 第94-95页 |
6.1.2 XAFS表征 | 第95-96页 |
6.1.3 EPR表征 | 第96-97页 |
6.2 Cu_x-SAPO-44分子筛催化剂的SCR性能测试 | 第97-100页 |
6.2.1 Cu含量SCR性能的影响 | 第97-99页 |
6.2.2 水热老化对SCR性能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3 Cu_x-SAPO-44分子筛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 第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7.1 结论 | 第103页 |
7.2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 | 第131-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