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2.1 社会水文学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2 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分析与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4 基于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5 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降尺度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4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2.3 气象条件 | 第28-36页 |
2.3.1 降水 | 第29-30页 |
2.3.2 气温 | 第30-32页 |
2.3.3 气压 | 第32-33页 |
2.3.4 风速 | 第33-34页 |
2.3.5 日照时间 | 第34-35页 |
2.3.6 相对湿度 | 第35-36页 |
2.4 水文条件 | 第36-38页 |
2.4.1 河流水系 | 第36-37页 |
2.4.2 径流 | 第37-38页 |
2.5 土壤植被 | 第38-39页 |
2.6 社会经济 | 第39-40页 |
2.7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政策 | 第40页 |
2.8 泥沙与淤地坝 | 第40-41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变化环境下的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变化 | 第42-58页 |
3.1 数据收集与趋势检验方法 | 第42-43页 |
3.1.1 数据收集 | 第42页 |
3.1.2 趋势检验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 第42-43页 |
3.2 气候条件变化 | 第43-49页 |
3.2.1 降水变化 | 第43页 |
3.2.2 气温变化 | 第43-44页 |
3.2.3 气压变化 | 第44-45页 |
3.2.4 风速变化 | 第45-46页 |
3.2.5 日照时间变化 | 第46-47页 |
3.2.6 相对湿度变化 | 第47-48页 |
3.2.7 气候条件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3.3 土地利用变化 | 第49-50页 |
3.4 社会因子及数量变化 | 第50-55页 |
3.4.1 人口变化 | 第50页 |
3.4.2 农灌面积变化 | 第50-51页 |
3.4.3 牲畜数量变化 | 第51-52页 |
3.4.4 造林面积变化 | 第52-53页 |
3.4.5 工业产值变化 | 第53页 |
3.4.6 水库数量变化 | 第53-55页 |
3.4.7 淤地坝数量变化 | 第55页 |
3.5 水文条件变化 | 第55-56页 |
3.6 变化环境对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影响的定性解析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分析体系与模拟模型建立 | 第58-96页 |
4.1 变化环境下的流域社会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平衡 | 第58-62页 |
4.1.1 变化环境下的流域社会水文循环过程 | 第58-60页 |
4.1.2 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量平衡 | 第60-62页 |
4.2 基于基流退水曲线位移法的流域地下水蓄变量计算与分析 | 第62-73页 |
4.2.1 基流分割 | 第62-64页 |
4.2.2 地下水补给量 | 第64-65页 |
4.2.3 基流退水曲线位移法 | 第65-72页 |
4.2.4 地下水开采量 | 第72-73页 |
4.2.5 地下水蓄变量 | 第73页 |
4.3 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流域蒸散发驱动机制探究 | 第73-85页 |
4.3.1 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提出与概念 | 第73-75页 |
4.3.2 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经验公式 | 第75-76页 |
4.3.3 基于Budyko水热平衡假设的垂直分解法 | 第76-79页 |
4.3.4 垂直分解法在年际尺度上的应用 | 第79-80页 |
4.3.5 流域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 第80-81页 |
4.3.6 人类取用水活动变化与下垫面条件变化对流域蒸散发变化的贡献量 | 第81-85页 |
4.4 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分析体系 | 第85-86页 |
4.5 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模拟模型 | 第86-94页 |
4.5.1 模型原理与结构 | 第86-88页 |
4.5.2 模型驱动机制 | 第88-93页 |
4.5.3 模型参数 | 第93-94页 |
4.5.4 模型模拟步骤 | 第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96-117页 |
5.1 无定河流域地下水蓄变量变化的归因分析 | 第96-101页 |
5.1.1 无定河流域基流量变化 | 第96页 |
5.1.2 无定河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变化 | 第96-97页 |
5.1.3 无定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 第97-100页 |
5.1.4 无定河流域地下水蓄变量变化归因分析 | 第100-101页 |
5.2 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无定河流域蒸散发变化的归因分析 | 第101-109页 |
5.2.1 无定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计算 | 第101-102页 |
5.2.2 无定河流域潜在蒸散发量计算 | 第102-103页 |
5.2.3 无定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变化对流域蒸散发的贡献量 | 第103-105页 |
5.2.4 无定河流域蒸散发变化的归因分析 | 第105-109页 |
5.3 无定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 | 第109-115页 |
5.3.1 无定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第109-113页 |
5.3.2 无定河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13-115页 |
5.4 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分析结果讨论 | 第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模拟及结果讨论 | 第117-128页 |
6.1 现状年与模拟年的确定 | 第117页 |
6.2 驱动机制及参数率定 | 第117-119页 |
6.2.1 气候变化对流域蒸散发变化的贡献量的驱动机制 | 第117-118页 |
6.2.2 地下水补给量的驱动机制 | 第118页 |
6.2.3 基流的驱动机制 | 第118-119页 |
6.3 情景设定与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模拟 | 第119-126页 |
6.3.1 情景一:社会取用水量保持现状年状态,人类不再进行改造下垫面活动 | 第123页 |
6.3.2 情景二:社会取用水增长10%,人类不再改变下垫面条件 | 第123-124页 |
6.3.3 情景三:社会取用水量保持现状年状态,人类改造下垫面活动保持既有趋势 | 第124-125页 |
6.3.4 情景四:社会取用水增加10%,人类改造下垫面活动保持趋势 | 第125-126页 |
6.4 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模拟结果分析与水资源管理策略 | 第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展望 | 第130-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