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温泉学论文

西安三桥地区孔隙型地热尾水回灌模拟及前景展望--以惠森公司地热回灌井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内外及西安回灌现状第13-16页
        1.2.2 示踪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FEFLOW模拟现状第17-18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页
    1.5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6 特色及创新点第20-22页
        1.6.1 特色第20页
        1.6.2 创新点第20-22页
第二章 地热地质条件第22-34页
    2.1 地理位置第22页
    2.2 地形地貌第22-24页
        2.2.1 河流阶地第22-24页
        2.2.2 冲洪积阶地第24页
    2.3 气象水文第24-25页
        2.3.1 气象第24页
        2.3.2 水文第24-25页
    2.4 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第25-27页
        2.4.1 构造单元第25页
        2.4.2 断裂第25-26页
        2.4.3 地层岩性及热储特性第26-27页
    2.5 试验场地地热地质条件第27-34页
        2.5.1 试验场地范围第27页
        2.5.2 试验场地热地质条件第27-29页
        2.5.3 采灌对井情况第29-32页
        2.5.4 试验区天然流场情况第32-34页
第三章 半开放式回灌成果总结及密闭式示踪方法研究第34-44页
    3.1 前期半开放式回灌成果第34-37页
        3.1.1 基本查明了两眼地热回灌试验井的相关参数第34-35页
        3.1.2 开展了三种不同方式的回灌试验第35-36页
        3.1.3 开展了半开放条件下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研究第36-37页
    3.2 密闭式示踪方法研究第37-41页
        3.2.1 示踪剂选取第38-39页
        3.2.2 示踪剂前期试验第39-41页
    3.3 示踪剂投放准备第41-44页
第四章 地热尾水回灌数值模拟第44-89页
    4.1 地下热水流动数学模型第44-46页
    4.2 模型的概化第46-53页
        4.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46-47页
        4.2.2 初始条件第47-48页
        4.2.3 边界条件第48-50页
        4.2.4 网格剖分第50-51页
        4.2.5 参数的获取第51-52页
        4.2.6 时间离散第52-53页
    4.3 模型的拟合第53-55页
        4.3.1 渗流场拟合第53-54页
        4.3.2 温度场拟合第54-55页
    4.4 模型的验证第55-58页
        4.4.1 渗流场验证第55-57页
        4.4.2 温度场验证第57-58页
    4.5 中深层地热尾水回灌模拟第58-65页
        4.5.1 采灌井间水力联系的确定第59-61页
        4.5.2 不发生热突破的最佳井间距第61-65页
        4.5.3 惠森公司对井系统运行时间模拟第65页
    4.6 开采方案第65-87页
        4.6.1 方案一第66-68页
        4.6.2 方案二第68-72页
        4.6.3 方案三第72-76页
        4.6.4 方案四第76-79页
        4.6.5 方案五第79-87页
    4.7 示踪剂溶质运移模拟第87-89页
第五章 西安中深层地热尾水回灌前景分析第89-108页
    5.1 西安、咸阳回灌条件对比分析第90-94页
        5.1.1 水化学类型第90-91页
        5.1.2 同位素分布特征第91-92页
        5.1.3 热储条件第92-94页
    5.2 西安、咸阳中深层地热尾水回灌研究现状对比分析第94-108页
        5.2.1 西安中深层地热尾水回灌研究现状第94-102页
        5.2.2 咸阳中深层地热尾水回灌现状第102-108页
结论与建议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无定河流域社会水文学分析体系与模拟模型研究
下一篇:二茂铁修饰的四核银簇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