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状况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关于网络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状况的研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法 | 第12页 |
二 调查法 | 第12-13页 |
三 比较法 | 第13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特征 | 第14-18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一)年轻化 | 第15页 |
(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 第15-16页 |
(三)以上网为主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16页 |
(四)强烈的权利维护意识 | 第16页 |
(五)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状态 | 第16-17页 |
三 网络道德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网络生活 | 第18-21页 |
一 网络娱乐 | 第19页 |
二 网络交往 | 第19页 |
三 网络信息浏览及获取 | 第19页 |
四 网络表达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网络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状况调查分析 | 第21-43页 |
第一节 网络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状况调查概况 | 第21-22页 |
一 基本调查情况 | 第21页 |
二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三 网络道德指标设定及衡定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网络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状况 | 第22-37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娱乐中的道德状况 | 第22-26页 |
(一)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 | 第22-23页 |
(二)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 第23-24页 |
(三)网络盗版行为的盛行 | 第24-25页 |
(四)网络暴力倾向的助长 | 第25-26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交往中的道德状况 | 第26-30页 |
(一)平等意识的增强 | 第26-27页 |
(二)现实交往障碍凸显 | 第27-28页 |
(三)非诚信社交行为的上演 | 第28-29页 |
(四)人际信任危机的产生 | 第29-30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信息浏览及获取中的道德状况 | 第30-33页 |
(一)较强的权利维护意识 | 第30-31页 |
(二)网络“看热闹”态度盛行 | 第31-32页 |
(三)信息污染行为的出现 | 第32页 |
(四)信息是非真伪区分不明 | 第32-33页 |
四 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表达中的道德状况 | 第33-37页 |
(一)网络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 | 第34页 |
(二)尊重他人合理的言论自由 | 第34-35页 |
(三)不文明语言的滥用 | 第35-36页 |
(四)非诚实表达的出现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网络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 客观因素 | 第37-40页 |
二 主观因素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探析解决网络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道德问题的对策 | 第43-55页 |
第一节 加强法规建设与网络监管,构建健康实效网络 | 第43-47页 |
一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 第43-44页 |
二 加强对网络的全面监管 | 第44-45页 |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 | 第45-46页 |
四 加强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求的网站建设与宣传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 | 第47-51页 |
一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 第47-48页 |
二 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 第48-50页 |
三 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完善自身,提升自我 | 第51-55页 |
一 加强自律,学会慎独 | 第51-52页 |
二 培养认知,端正行为 | 第52-53页 |
三 调节心态,改善心理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