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8页 |
1.2.1 经验公式法 | 第13-15页 |
1.2.2 解析解 | 第15-17页 |
1.2.3 模型试验法 | 第17-18页 |
1.2.4 数值模拟法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2 隧道施工对地层变形的基本理论 | 第20-29页 |
2.1 隧道施工基本力学过程 | 第20-21页 |
2.2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机理 | 第21-28页 |
2.2.1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 | 第21页 |
2.2.2 浅埋暗挖法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的因素 | 第21-23页 |
2.2.3 对浅埋暗挖法引起地表沉降的控制方法 | 第23-27页 |
2.2.4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哈尔滨地铁三号线湘会区间隧道工程概况 | 第29-4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30-34页 |
3.2.1 地形、地貌及气象概况 | 第30-31页 |
3.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33页 |
3.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页 |
3.2.4 不良地质状况 | 第33-34页 |
3.3 湘会区间隧道施工方法 | 第34-40页 |
3.3.1 支护结构参数 | 第34-35页 |
3.3.2 标准断面隧道施工步骤 | 第35-37页 |
3.3.3 台阶法施工要点 | 第37-38页 |
3.3.4 台阶法的优缺点 | 第38页 |
3.3.5 仰拱的作用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4 哈尔滨地铁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41-68页 |
4.1 MIDAS/GTS简介 | 第41-44页 |
4.2 MIDAS/GTS模拟隧道开挖的实现过程 | 第44-46页 |
4.2.1 隧道动态施工过程模拟 | 第44页 |
4.2.2 初始地应力的模拟 | 第44页 |
4.2.3 锚杆与格栅钢架的力学模拟 | 第44-45页 |
4.2.4 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模拟 | 第45-46页 |
4.2.5 初期喷砼的模拟 | 第46页 |
4.3 哈尔滨地铁湘会区间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 第46-54页 |
4.3.1 建立模型 | 第46-48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4.4 现场监控量测 | 第54-59页 |
4.4.1 监控量测目的和意义 | 第54-55页 |
4.4.2 主要监控内容 | 第55-58页 |
4.4.3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4.4.4 变形稳定的判断依据 | 第58-59页 |
4.5 湘会区间隧道现场监控数据分析 | 第59-63页 |
4.5.1 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引起的拱顶下沉分析 | 第59-60页 |
4.5.2 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引起的净空收敛分析 | 第60页 |
4.5.3 地表横向沉降分析 | 第60-61页 |
4.5.4 地表纵向沉降分析 | 第61-62页 |
4.5.5 双线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4.6 计算值与现场监测值对比分析 | 第63-67页 |
4.6.1 隧道净空收敛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4.6.2 隧道拱顶下沉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6.3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4.7 小结 | 第67-68页 |
5 双线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68-97页 |
5.1 概述 | 第68页 |
5.2 地铁双线隧道开挖引发地表沉降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 第68-96页 |
5.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69页 |
5.2.2 隧道开挖方法对沉降的影响 | 第69-76页 |
5.2.3 预留台阶长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76-83页 |
5.2.4 超前支护对沉降影响研究 | 第83-89页 |
5.2.5 隧道埋深对沉降的影响 | 第89-96页 |
5.3 小结 | 第96-9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