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概述 | 第18-26页 |
1.1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1.1.1 教学模式概念 | 第18页 |
1.1.2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概念 | 第18-19页 |
1.2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2.1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2.2 哲学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3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的实施载体——导纲的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1.4 高三政治首轮复习呈现的特点 | 第22-23页 |
1.4.1 复习时间紧迫,任务重 | 第22页 |
1.4.2 教材知识琐碎,内容多 | 第22-23页 |
1.4.3 训练时间有限,能力弱 | 第23页 |
1.4.4 师生心理紧张,压力大 | 第23页 |
1.5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在高三政治首轮复习中运用的研究价值 | 第23-26页 |
1.5.1 挖掘利用有限时间,提高备考效率 | 第23-24页 |
1.5.2 重视积累基础知识,巩固备考根基 | 第24页 |
1.5.3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备考主人翁意识 | 第24页 |
1.5.4 训练及时、规范,加强备考技能 | 第24-25页 |
1.5.5 强调课后反思总结,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 第25页 |
1.5.6 针对性培优补弱,补齐备考短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在高三政治首轮复习中的应用 | 第26-38页 |
2.1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步骤 | 第26-27页 |
2.1.1 教师备课,编写导纲 | 第26页 |
2.1.2 发放导纲,学生预习 | 第26页 |
2.1.3 教师批阅,记录备案 | 第26页 |
2.1.4 课堂教学,解难析疑 | 第26-27页 |
2.1.5 课堂检测,迁移运用 | 第27页 |
2.1.6 自我反思,总结方法 | 第27页 |
2.1.7 教师反思,总结得失 | 第27页 |
2.2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2.3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的运用 | 第28-38页 |
2.3.1 复习课导纲的内容设计 | 第28-30页 |
2.3.2 复习课导纲案例展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 第30-32页 |
2.3.3 复习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课堂教学实录 | 第32-35页 |
2.3.4 复习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 第35-36页 |
2.3.5 复习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课后教师反思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应用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2 学生政治成绩变化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3.3 学生个别访谈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4 教师个别访谈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42-48页 |
4.1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4.1.1 学校课堂改革不深入,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制度 | 第42页 |
4.1.2 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培训不到位 | 第42-43页 |
4.1.3 教师课堂教学急于求成,引导不足,不重视学生思维问题 | 第43页 |
4.1.4 班级学习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评价和竞争机制不完善 | 第43页 |
4.1.5 在讨论中学生过分依靠答案,缺乏思考和质疑能力 | 第43页 |
4.1.6 在新高考改革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背景下遇到新问题 | 第43-44页 |
4.2 改进措施 | 第44-48页 |
4.2.1 学校要完善管理评价制度,加强督促落实 | 第44-45页 |
4.2.2 学校要系统培训全体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 第45页 |
4.2.3 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集体备课,密切关注学生 | 第45-46页 |
4.2.4 合理分组,形成小组评价、竞争、激励长效机制 | 第46页 |
4.2.5 课堂先讨论再发答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 第46-47页 |
4.2.6 凸显政治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优化教学方法,积极迎接挑战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2页 |
附录A “导学诱思”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 | 第54-56页 |
附录B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 第56-58页 |
附录C 学生个别访谈内容记录 | 第58-60页 |
附录D 教师个别访谈内容记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