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3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1.2.4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1.4.1 高速铁路 | 第24-25页 |
1.4.2 枢纽效应 | 第25-26页 |
1.4.3 新城 | 第26页 |
1.4.4 协同设计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55页 |
2.1 世界高铁发展进程 | 第27-33页 |
2.1.1 高铁建设发展阶段 | 第27-29页 |
2.1.2 高速铁路运行优势 | 第29-31页 |
2.1.3 高速铁路建设的区域性作用 | 第31-32页 |
2.1.4 中国高铁建设 | 第32-33页 |
2.2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城市发展理论研究 | 第33-47页 |
2.2.1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城市区域发展理论研究 | 第34-36页 |
2.2.2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 第36-38页 |
2.2.3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城市交通发展理论研究 | 第38-39页 |
2.2.4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城市空间与功能发展理论研究 | 第39-43页 |
2.2.5 针对TOD理论的深度研究分析 | 第43-47页 |
2.3 国外高铁新城建设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47-50页 |
2.3.1 高铁建设对区域影响的研究 | 第47页 |
2.3.2 高铁枢纽站点周边地块发展研究 | 第47-50页 |
2.4 国内高铁新城建设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50-54页 |
2.4.1 高铁建设对区域影响的研究 | 第51-52页 |
2.4.2 高铁枢纽站点周边地块发展研究 | 第52-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与借鉴 | 第55-72页 |
3.1 国外优秀实践案例 | 第55-60页 |
3.1.1 亚洲-日本东海道新干线 | 第55-57页 |
3.1.2 欧洲-法国里尔站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南站 | 第57-58页 |
3.1.3 美洲-纽约大中央枢纽站综合体 | 第58-60页 |
3.2 国内规划案例 | 第60-71页 |
3.2.1 省会城市-广州南站地区核心区、杭州东站核心区城市设计 | 第60-65页 |
3.2.2 特区城市-香港西九龙总站规划设计 | 第65-68页 |
3.2.3 地级市-常州站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 第68-69页 |
3.2.4 旅游城市-黄山高铁新区规划、武夷山高铁新城规划 | 第69-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高铁枢纽站前新城城市设计研究 | 第72-111页 |
4.1 高铁枢纽新城的城市设计特征 | 第72-76页 |
4.1.1 枢纽站前新城与一般站前片区的城市设计比对 | 第72-73页 |
4.1.2 城市设计特征1——高铁枢纽新城的“3圈层时空”模式 | 第73-74页 |
4.1.3 城市设计特征2——高铁枢纽新城的“枢纽”性功能定位 | 第74-75页 |
4.1.4 城市设计特征3——高铁枢纽新城的“核-轴-片”空间结构 | 第75页 |
4.1.5 城市设计特征4——高铁枢纽新城的“圈层式”用地布局 | 第75-76页 |
4.1.6 城市设计特征5——高铁枢纽新城的“TOD模式”开发强度 | 第76页 |
4.2 圈层发展模式分析 | 第76-84页 |
4.2.1 高铁枢纽站前新城开发的圈层发展模式 | 第76-78页 |
4.2.2 案例整理与规律分析-高铁枢纽新城圈层发展模式 | 第78-84页 |
4.3 功能定位分析 | 第84-91页 |
4.3.1 高铁枢纽站前新城开发的功能定位类型 | 第84-86页 |
4.3.2 案例整理与规律分析-高铁枢纽新城功能定位 | 第86-91页 |
4.4 空间结构分析 | 第91-98页 |
4.4.1 高铁枢纽站前新城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91-92页 |
4.4.2 案例整理与规律分析-高铁枢纽新城空间结构 | 第92-98页 |
4.5 用地规划分析 | 第98-104页 |
4.5.1 高铁枢纽站前新城开发的用地规划特征 | 第98-99页 |
4.5.2 案例整理与规律分析-高铁枢纽新城用地规划 | 第99-104页 |
4.6 开发强度分析 | 第104-110页 |
4.6.1 高铁枢纽站前新城开发的开发强度特征 | 第104页 |
4.6.2 案例整理与规律分析-高铁枢纽新城开发强度 | 第104-11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国内高铁新城规划设计及建设问题探讨 | 第111-121页 |
5.1 规划设计及建设问题 | 第112-117页 |
5.1.1 问题一:“遍地开花”的高铁新城规划 | 第113-114页 |
5.1.2 问题二:“千城一面”的高铁新城设计 | 第114-116页 |
5.1.3 问题三:“冷清萧条”的高铁新城建设 | 第116-117页 |
5.2 问题应对策略 | 第117-120页 |
5.2.1 定位准确:适当规模,合理强度 | 第117页 |
5.2.2 价值整合:站点与地区交通、功能整合发展 | 第117-118页 |
5.2.3 态度务实:多建“新区”,少建“新城” | 第118-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1-12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1) 学术期刊文献 | 第124-127页 |
(2) 学术著作 | 第127页 |
(3) 学位论文 | 第127-128页 |
(4) 年会论文集 | 第128页 |
(5) 报告 | 第128页 |
(6) 报纸文章 | 第128-129页 |
附录1 作者亲身参与项目1——怀集高铁站前地区概念规划 | 第129-144页 |
附录2 作者亲身参与项目2——忻州市高铁站前雁门大道两侧城市设计 | 第144-164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附件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