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LiCoO_2 | 第14-15页 |
1.3.2 LiNiO_2 | 第15页 |
1.3.3 Mn系正极材料 | 第15-16页 |
1.3.4 聚阴离子型材料 | 第16-17页 |
1.4 锂离子电池二元材料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5.1 LiNi_xCo_yMn_1-x-yO_2 | 第18-20页 |
1.5.2 LiNi_xCo_yAl_1-x-yO_2 | 第20-21页 |
1.5.3 三元材料的掺杂和包覆 | 第21-23页 |
1.5.4 三元材料的合成 | 第23-25页 |
1.6 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 第27-31页 |
2.0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材料的表征 | 第28-29页 |
2.2.1 X射线衍射实验(XRD) | 第28页 |
2.2.2 电子扫描显微镜(SEM) | 第28-29页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2.3.1 制备电池正极片 | 第29页 |
2.3.2 组装电池 | 第29页 |
2.3.3 充放电测试 | 第29页 |
2.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9-30页 |
2.3.5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共沉淀法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 | 第31-52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32-33页 |
3.2.1 制备Ni_(0.8)Co_(0.1)Mn_(0.1)(OH)_2前驱体 | 第32页 |
3.2.2 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 | 第32-33页 |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3-51页 |
3.3.1 不同浓度络合剂下合成三元材料的表征 | 第33-41页 |
3.3.2 不同温度下合成三元材料的表征 | 第41-45页 |
3.3.3 不同pH条件下合成三元材料的表征 | 第45-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电解法制备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 | 第52-79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53-54页 |
4.2.1 电解法制备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1-x-y)O_2前驱体 | 第53-54页 |
4.2.2 制备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 | 第54页 |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4-77页 |
4.3.1 单阴极体系 | 第54-66页 |
4.3.2 三阴极体系 | 第6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共沉淀法制备LiNi_(0.8)Co_(0.15)Al_(0.05)O_2正极材料 | 第79-92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9-80页 |
5.2.1 制备Ni_(0.8)Co_(0.15)Al_(0.05)(OH)_2前驱体 | 第79-80页 |
5.2.2 制备LiNi_(0.8)Co_(0.15)Al_(0.5)O_2正极材料 | 第80页 |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80-91页 |
5.3.1 不同铝盐加料方式下合成材料的表征 | 第80-84页 |
5.3.2 不同络合剂浓度下合成材料的表征 | 第84-88页 |
5.3.3 不同pH值条件下合成材料的表征 | 第88-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