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 废旧导轨的非均匀磨损 | 第17-24页 |
1.2.1 非均匀磨损的诱因 | 第18-19页 |
1.2.2 影响非均匀磨损程度的因素 | 第19-22页 |
1.2.3 废旧导轨表面性能再生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1.3 表面性能的修复再生现状 | 第24-27页 |
1.4 激光修复方法 | 第27-30页 |
1.4.1 激光熔凝修复法 | 第27-28页 |
1.4.2 激光熔覆修复法 | 第28-30页 |
1.5 激光仿生修复及研究内容 | 第30-40页 |
1.5.1 仿生耦合学 | 第30-34页 |
1.5.2 激光仿生耦合法表面改性 | 第34-37页 |
1.5.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 | 第40-5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2.2 试样的制备 | 第40-44页 |
2.2.1 熔凝单元体(RU)的制备 | 第41页 |
2.2.2 双材料单元体(BU)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3 激光仿生再生表面的设计 | 第42-44页 |
2.3 单元体形貌及性能检测 | 第44-46页 |
2.3.1 单元体的外观尺寸测量 | 第44-45页 |
2.3.2 显微硬度测量 | 第45-46页 |
2.4 油润滑往复磨损试验 | 第46-47页 |
2.5 试样表面磨损行为表征 | 第47-48页 |
2.5.1 压痕测量法 | 第47-48页 |
2.5.2 磨损表面形貌及粗糙度测量 | 第48页 |
2.6 纳米压痕测量法 | 第48-49页 |
2.7 数值模拟计算 | 第49-50页 |
第3章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检测与分析 | 第50-64页 |
3.1 前言 | 第50页 |
3.2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分区 | 第50-54页 |
3.2.1 非均匀失效表面形貌 | 第50-53页 |
3.2.2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残余淬火层厚度 | 第53-54页 |
3.3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组织和性能检测 | 第54-59页 |
3.3.1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XRD检测 | 第54-56页 |
3.3.2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组织分析 | 第56-57页 |
3.3.3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硬度分析 | 第57-58页 |
3.3.4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磨损量分析 | 第58页 |
3.3.5 非均匀失效表面的磨损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3.4 修复再生失效表面的基本标准 | 第59-62页 |
3.4.1 失效表面抗磨损性能的提高 | 第59-60页 |
3.4.2 再生表面的磨损性能一致度 | 第60-62页 |
3.4.2.1 修复再生轻微非均匀失效表面 | 第61页 |
3.4.2.2 修复再生严重非均匀失效表面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激光参数的优化 | 第64-74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正交方案设计 | 第64-72页 |
4.2.1 制备U型熔凝单元体(RU)的正交方案设计 | 第65页 |
4.2.2 制备凹型熔凝单元体(RU)的正交方案设计 | 第65-66页 |
4.2.3 试验因素对单元体横截面形貌影响 | 第66页 |
4.2.4 正交方案设计对U型单元体截面形貌影响 | 第66-69页 |
4.2.5 正交方案设计对凹型单元体截面形貌影响 | 第69-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耦合熔凝单元体(RU)的再生表面函数模型建立 | 第74-88页 |
5.1 前言 | 第74页 |
5.2 熔凝单元体(RU)的组织和硬度 | 第74-77页 |
5.2.1 不同区域RU表面的XRD分析 | 第74-75页 |
5.2.2 不同区域RU表面的电镜组织分析 | 第75-76页 |
5.2.3 不同区域RU表面的硬度分析 | 第76-77页 |
5.3 耦合RU再生表面的磨损性能及函数关系式的建立 | 第77-81页 |
5.3.1 RU形状因素 | 第77-79页 |
5.3.2 RU间距因素 | 第79-81页 |
5.4 耦合RU再生表面的模型建立 | 第81-85页 |
5.4.1 Ⅰ级模型-RU形状 | 第82-83页 |
5.4.2 Ⅱ级模型-RU间距 | 第83-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6章 耦合双材料单元体(BU)的再生表面函数模型建立 | 第88-122页 |
6.1 前言 | 第88页 |
6.2 双材料单元体(BU)的组织及性能 | 第88-99页 |
6.2.1 双材料单元体(BU)的形状特征 | 第89-91页 |
6.2.2 双材料单元体的组织分析 | 第91-96页 |
6.2.3 双材料单元体的弹性模量与硬度分析 | 第96-99页 |
6.3 耦合BU的再生表面磨损性能及函数关系式的建立 | 第99-118页 |
6.3.1 BU硬度因素 | 第99-106页 |
6.3.2 BU形状因素 | 第106-114页 |
6.3.3 BU间距因素 | 第114-118页 |
6.4 修复再生表面(BU)的建模 | 第118-120页 |
6.4.1 Ⅰ级模型-BU硬度 | 第118-119页 |
6.4.2 Ⅰ级模型-BU形状和Ⅱ级模型-BU间距 | 第119-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7章 修复再生非均匀失效表面的方法及误差验证 | 第122-134页 |
7.1 前言 | 第122页 |
7.2 基准表面的再生设计 | 第122-127页 |
7.2.1 耦合RU单元体的再生表面组合 | 第122-124页 |
7.2.2 耦合BU单元体的再生表面组合 | 第124页 |
7.2.3 同时耦合RU和BU单元体的再生表面组合 | 第124-127页 |
7.3 再生表面的误差检测 | 第127-132页 |
7.3.1 非基准表面的硬度分组 | 第127-128页 |
7.3.2 误差结果分析 | 第128-13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8章 总结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