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金属氢化物 | 第13-23页 |
1.2.1 AB_5型储氢合金 | 第15-16页 |
1.2.2 AB_2型储氢合金 | 第16-18页 |
1.2.3 AB型储氢合金 | 第18-19页 |
1.2.4 A_2B型储氢合金 | 第19页 |
1.2.5 超晶格A_2B_7型储氢合金 | 第19-21页 |
1.2.6 固溶体型储氢合金 | 第21-23页 |
1.2.7 储氢合金表面修饰改性 | 第23页 |
1.3 含准晶储氢合金 | 第23-31页 |
1.3.1 准晶的分类与形成 | 第24-26页 |
1.3.2 准晶的物理性能 | 第26-27页 |
1.3.3 Ti基准晶储氢性能 | 第27-29页 |
1.3.4 Ti基准晶电化学储氢性能 | 第29-31页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3-34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2.2.1 电弧熔炼 | 第34-35页 |
2.2.2 甩带 | 第35页 |
2.3 电极材料表征 | 第35-36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35页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 第35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 | 第35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5-36页 |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6-39页 |
2.4.1 电极片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36页 |
2.4.2 电极活化及放电容量 | 第36页 |
2.4.3 高倍率放电性能 | 第36-37页 |
2.4.4 循环稳定性 | 第37页 |
2.4.5 自放电性能 | 第37页 |
2.4.6 阻抗与阶跃测试 | 第37-38页 |
2.4.7 线性极化与动电位极化 | 第38-39页 |
第3章 Ti-V-Ni_(+x)LiAlH_4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39-50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3.1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 第41-43页 |
3.3.2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43-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石墨烯对Ti-V-Ni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8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4.3.1 XRD结构分析 | 第51-52页 |
4.3.2 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 第52-53页 |
4.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3-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碳纳米管含量对Ti_(1.4)V_(0.6)Ni复相合金储氢性能影响 | 第58-66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5.3.1 XRD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5.3.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5.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5.3.4 ICP元素分析 | 第64-65页 |
5.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碳化物包覆的Ti_(1.4)V_(0.6)Ni复相材料制备及储氢性能 | 第66-79页 |
6.1 引言 | 第6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6.3.1 晶体结构 | 第67-68页 |
6.3.2 电化学性能 | 第68-71页 |
6.3.3 复合材料的形貌与元素分析 | 第71-74页 |
6.3.4 电极动力学 | 第74-78页 |
6.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MOFs为模板表面修饰Ti-V-Ni复相合金性能研究 | 第79-93页 |
7.1 引言 | 第79-81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81-82页 |
7.2.1 合成Ti_(1.4)V_(0.6)Ni@C | 第81页 |
7.2.2 合成Ti_(1.4)V_(0.6)Ni@C@Co_3O_4 | 第81-82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1页 |
7.3.1 结构与形貌 | 第82-86页 |
7.3.2 电化学性能 | 第86-88页 |
7.3.3 动力学性能 | 第88-91页 |
7.4 小结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