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中小企业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 | 第8页 |
1.1.2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 第8-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意义 | 第11页 |
1.2.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2-14页 |
2.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4页 |
2.2 国内外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2.2.1 国外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2.2.2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2.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3.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现状 | 第17-24页 |
3.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 第17-19页 |
3.1.1 自有资金融资 | 第17页 |
3.1.2 银行资金融资 | 第17页 |
3.1.3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融资 | 第17-18页 |
3.1.4 资本市场融资 | 第18页 |
3.1.5 民间融资 | 第18页 |
3.1.6 商业信用融资 | 第18-19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3.2.1 贷款流程效率低下 | 第20页 |
3.2.2 贷款金额较小 | 第20页 |
3.2.3 贷款利率偏高 | 第20-21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问题的成因 | 第21-24页 |
3.3.1 银企信息不对称 | 第21页 |
3.3.2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 第21-22页 |
3.3.3 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 | 第22页 |
3.3.4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 | 第22页 |
3.3.5 大企业的“挤出”效应 | 第22页 |
3.3.6 商业银行的内部机制的限制 | 第22-24页 |
4.渣打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成功经验 | 第24-31页 |
4.1 渣打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4.2 渣打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成功管理模式 | 第25-31页 |
4.2.1 多元化的产品线 | 第25-27页 |
4.2.2 优质的配套服务 | 第27-28页 |
4.2.3 完善的风控体系 | 第28-29页 |
4.2.4 高效的管理机制 | 第29-31页 |
5.国内商业银行与渣打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的差异分析 | 第31-36页 |
5.1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思路不同 | 第31页 |
5.1.1 整合营销程度不同 | 第31页 |
5.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决策依据不同 | 第31-32页 |
5.2.1 衡量企业的信贷标准不同 | 第31-32页 |
5.2.2 业务经验与数据平台不同 | 第32页 |
5.3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制度不同 | 第32-33页 |
5.3.1 信贷决策体系不同 | 第32页 |
5.3.2 集团客户统一授信不同 | 第32-33页 |
5.4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控体系不同 | 第33-34页 |
5.4.1 审核和监控的程度不同 | 第33页 |
5.4.2 贷款限额管理不同 | 第33页 |
5.4.3 贷款风险衡量与监测不同 | 第33-34页 |
5.4.4 内部控制制度不同 | 第34页 |
5.5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行政管理不同 | 第34-36页 |
5.5.1 业务隶属部门不同 | 第34页 |
5.5.2 业绩考核激励机制不同 | 第34-36页 |
6.我国商业银行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路与措施 | 第36-42页 |
6.1 注重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的衡量判别和产品差异化 | 第36页 |
6.2 注重零售化和批量化管理 | 第36-37页 |
6.3 注重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作用 | 第37页 |
6.4 注重金融产品的综合化和交叉销售 | 第37-38页 |
6.5 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管理 | 第38页 |
6.6 注重授信管理流程的优化 | 第38-39页 |
6.7 注重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理念 | 第39页 |
6.8 注重信贷人才的培养 | 第39-40页 |
6.9 注重完善银行信息共享系统 | 第40页 |
6.10 注重信息获取渠道的灵活多样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