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双单倍体技术与育种应用 | 第13页 |
1.1.2 现有诱导单倍体的技术 | 第13页 |
1.1.3 受体孤雌生殖诱导机制与其双单倍体育种应用 | 第13-15页 |
1.2 基于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与鉴定 | 第15-17页 |
1.2.1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 | 第15-16页 |
1.2.2 玉米受体孤雌生殖单倍体鉴定 | 第16-17页 |
1.3 荧光蛋白发展历史及产业应用 | 第17页 |
1.4 种子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玉米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1.5.1 玉米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2 玉米基因编辑技术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6 本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0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0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1-37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载体和菌种 | 第21页 |
2.1.3 酶和试剂 | 第21页 |
2.1.4 仪器用具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37页 |
2.2.1 载体构建 | 第22-32页 |
2.2.2 双荧光标记瞬时表达试验 | 第32-33页 |
2.2.3 遗传转化和阳性植株鉴定 | 第33-34页 |
2.2.4 ZmMTL基因突变纯系的分离 | 第34页 |
2.2.5 mMTL突变体诱导率鉴定评价 | 第34-35页 |
2.2.6 双荧光标记转基因株系的表型鉴定 | 第35页 |
2.2.7 mMTL与双荧光标记的集成和效率评价 | 第35-36页 |
2.2.8 双荧光标记向当前的诱导系的转育和应用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3.1 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和阳性植株鉴定 | 第37-38页 |
3.2 mMTL基因型鉴定和纯系分离 | 第38-39页 |
3.3 mMTL突变体表型鉴定 | 第39-40页 |
3.4 双荧光标记瞬时表达试验 | 第40-43页 |
3.4.1 玉米幼胚及胚乳中瞬时表达试验 | 第40-41页 |
3.4.2 水稻幼胚及胚乳中瞬时表达试验 | 第41-42页 |
3.4.3 大麦幼胚及胚乳中瞬时表达试验 | 第42页 |
3.4.4 小麦幼胚及胚乳中瞬时表达试验 | 第42-43页 |
3.5 转基因玉米双荧光标记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43-45页 |
3.5.1 籽粒水平和组织水平DFP表型鉴定 | 第43-44页 |
3.5.2 细胞水平DFP表型鉴定 | 第44-45页 |
3.6 mMTL与双荧光标记的集成 | 第45-46页 |
3.7 双荧光标记向当前诱导系的转育和应用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7-50页 |
4.1 ZmMTL基因突变可获得高效单倍体诱导系 | 第47页 |
4.2 双荧光标记系统可应用于单倍体高效准确筛选 | 第47-48页 |
4.3 双荧光标记系统拓宽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应用范围 | 第48页 |
4.4 ZmMTL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可能致使不同的单倍体诱导率 | 第48页 |
4.5 DFP标记和ZmMTL编辑元件融合系统的潜在优势 | 第48页 |
4.6 基因编辑的育种应用前景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