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50ETF波动率指数及期权交易策略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和意义 | 第7-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0-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2-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2.1.1 波动率指数的相关文献 | 第12页 |
2.1.2 波动率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 | 第12-14页 |
2.1.3 波动率预测模型比较的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2.2.1 波动率种类 | 第15-17页 |
2.2.2 波动率预测模型 | 第17-23页 |
第3章 中国波指的功能性分析 | 第23-34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3.1.1 上证50ETF期权 | 第23-25页 |
3.1.2 波动率指数 | 第25-27页 |
3.2 波动率指数的功能 | 第27-32页 |
3.2.1 iVX指数与投资者情绪 | 第27-28页 |
3.2.2 iVX指数与上证50ETF | 第28-29页 |
3.2.3 iVX指数与大盘股指 | 第29-31页 |
3.2.4 iVX指数变化的非对称性 | 第31-32页 |
3.2.5 iVX指数与异常事件 | 第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中国波指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34-51页 |
4.1 预测数据的选取 | 第34-35页 |
4.2 EWMA模型波动率计算 | 第35-37页 |
4.2.1 衰减因子的选取 | 第35-36页 |
4.2.2 衰减因子的估计 | 第36页 |
4.2.3 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4.3 GARCH族模型波动率计算 | 第37-43页 |
4.3.1 GARCH族模型的选取 | 第37-41页 |
4.3.2 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4.4 加权BS隐含波动率模型的波动率计算 | 第43-44页 |
4.5 已实现波动率的计算 | 第44页 |
4.6 实证分析 | 第44-49页 |
4.6.1 模型判断方法 | 第44-45页 |
4.6.2 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6.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中国波指在期权波动率交易中的应用 | 第51-64页 |
5.1 期权策略理论 | 第51-55页 |
5.1.1 敏感性指标 | 第51-53页 |
5.1.2 期权交易策略 | 第53-55页 |
5.2 期权交易原理 | 第55-57页 |
5.3 构建期权策略 | 第57-62页 |
5.3.1 买进期权 | 第57-59页 |
5.3.2 卖出期权 | 第59-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4页 |
6.2 本文不足与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