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设计论文

同震位移形变场计算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地震同震变形和位移场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地震同震位移场计算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跨断层隧道震害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同震位移场计算经验公式的比选研究第16-23页
    2.1 Wells经验公式第16-18页
    2.2 邓起东经验公式第18-19页
    2.3 叶文华经验公式第19页
    2.4 龙峰经验公式第19-20页
    2.5 冉洪流经验公式第20页
    2.6 经验公式的对比分析第20-22页
        2.6.1 映秀—北川断裂实例参数第20页
        2.6.2 经验公式对比计算第20-22页
    2.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同震位移场计算理论模型的对比研究第23-38页
    3.1 陈培善模型第23-26页
    3.2 d(max)(M)模型第26-28页
    3.3 Segall模型第28-29页
    3.4 Okada模型第29-33页
    3.5 理论模型对比分析第33-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同震位移计算软件开发及模型验证第38-77页
    4.1 同震位移计算软件概述第38-39页
    4.2 同震位移计算软件功能介绍第39-41页
        4.2.1 Wells经验公式模型计算第39页
        4.2.2 陈培善模型计算第39-40页
        4.2.3 d(max)(M)模型计算第40页
        4.2.4 Okada模型计算第40页
        4.2.5 数据插值优化模块第40-41页
    4.3 同震位移计算软件设计流程第41-42页
    4.4 软件主界面第42页
    4.5 计算模块设计第42-56页
        4.5.1 Wells计算模型第42-47页
        4.5.2 陈培善计算模型第47-49页
        4.5.3 d(max)(M)计算模型第49-51页
        4.5.4 Okada计算模型第51-54页
        4.5.5 数据插值优化第54-56页
    4.6 模型验证第56-75页
        4.6.1 汶川地震同震位移观测数据第56-59页
        4.6.2 陈培善模型计算第59-61页
        4.6.3 d(max)(M)模型计算第61-71页
        4.6.4 Okada模型计算第71-75页
    4.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云南某隧道抗震设计同震位移计算应用第77-86页
    5.1 工程概况第77-78页
    5.2 隧道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78-80页
    5.3 同震位移场计算第80-85页
        5.3.1 计算工况及计算参数第81页
        5.3.2 模型建立第81-82页
        5.3.3 计算结果第82-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刚构桥承载特性与抗毁伤能力研究
下一篇:基于FRAM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系统恢复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