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1 水生植物腐解研究概述 | 第13-17页 |
1.1.1 水生植物腐解机理 | 第13-14页 |
1.1.2 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水质的变化 | 第14-15页 |
1.1.3 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植物残体成分的变化 | 第15-16页 |
1.1.4 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16-17页 |
1.2 底栖动物在植物残体分解中的作用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1.2.1 底栖动物的概念和类群 | 第17-18页 |
1.2.2 底栖动物影响植物残体分解 | 第18-19页 |
1.2.3 底栖动物水丝蚓与植物残体分解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4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2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3.1.2 底栖动物材料 | 第24页 |
3.1.3 底泥材料 | 第24-25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3.3 取样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5-28页 |
3.3.1 取样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速率和植物残体成分的影响 | 第28-44页 |
4.1 水丝蚓对植物残体腐解速率的影响 | 第28-31页 |
4.1.1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质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4.1.2 植物残体腐解速率与初始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4.2 水丝蚓对植物残体成分的影响 | 第31-40页 |
4.2.1 植物残体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变化 | 第31-35页 |
4.2.2 植物残体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 | 第35-38页 |
4.2.3 植物残体C/N、C/P、纤维素/P变化 | 第38-40页 |
4.3 讨论 | 第40-44页 |
4.3.1 水丝蚓对植物残体腐解速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2 水丝蚓对植物残体成分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水质和底泥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44-54页 |
5.1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 第44-51页 |
5.1.1 水体DO、电导率、pH的变化 | 第44-46页 |
5.1.2 水体COD、TN、TP的变化 | 第46-49页 |
5.1.3 水体NH_3-N、NO_3-N、NO_2-N的变化 | 第49-51页 |
5.2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底泥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 讨论 | 第52-54页 |
5.3.1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2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底泥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54-72页 |
6.1 腐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第54-64页 |
6.1.1 细菌群落门水平上相对丰度 | 第54-56页 |
6.1.2 细菌群落目水平上相对丰度 | 第56-58页 |
6.1.3 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相对丰度 | 第58-59页 |
6.1.4 细菌OTU分布花瓣图 | 第59-60页 |
6.1.5 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 第60-63页 |
6.1.6 PCoA分析和UPGMA聚类树 | 第63-64页 |
6.2 腐解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第64-68页 |
6.2.1 真菌群落门水平相对丰度 | 第64-65页 |
6.2.2 真菌OTU花瓣图和PCoA分析 | 第65-68页 |
6.3 讨论 | 第68-72页 |
6.3.1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6.3.2 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