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一)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论文思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一) 创新点 | 第15页 |
(二) 存在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第16-24页 |
一、公共政策执行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一) 公共政策 | 第16页 |
(二) 公共政策执行 | 第16-18页 |
(三)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 第18-19页 |
(四) 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及模型 | 第19-21页 |
二、大学生村官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一) 大学生村官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 | 第22页 |
(三)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主体及政策对象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现状及问题 | 第24-31页 |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政策目标 | 第24-25页 |
(一) 政治方面: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 第24页 |
(二) 经济方面:助力新农村建设 | 第24-25页 |
(三) 社会方面:解决就业难题 | 第25页 |
(四) 文化方面:提升乡村文明 | 第25页 |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意义 | 第25-26页 |
(一)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可靠接班人 | 第25页 |
(二) 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能干领路人 | 第25-26页 |
(三)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带头人 | 第26页 |
(四) 为青少年成才培养模范人 | 第26页 |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 第26-31页 |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成效 | 第26-28页 |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主要因素 | 第31-44页 |
一、政策本身的瑕疵 | 第31-36页 |
(一) 政策目标制定不合理 | 第31页 |
(二) 政策制定者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三) 政策缺乏科学性 | 第33-34页 |
(四) 政策缺乏稳定性 | 第34-35页 |
(五) 政策内容模糊不清,可操作性差 | 第35页 |
(六) 政策执行目标与政策方案目标不一致 | 第35-36页 |
二、政策执行机构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 纵向结构:中央与地方 | 第36-37页 |
(二) 横向结构:部门之间 | 第37-39页 |
三、政策执行人员的缺陷 | 第39-40页 |
四、政策对象的制约 | 第40-41页 |
五、政策执行资源的局限 | 第41-43页 |
(一) 财力、物力资源 | 第41-42页 |
(二) 信息资源 | 第42-43页 |
六、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化解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偏差的措施 | 第44-47页 |
一、立法保障——用法律完善实现政策合法 | 第44页 |
二、制度保障——明确村官身份、定位,保障村官权利、待遇 | 第44-45页 |
(一) 新人新办法:加速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并轨 | 第44页 |
(二) 老人老办法:完善村官选拔考核机制 | 第44-45页 |
三、供需保障——严把入口关,实现招考“供给侧”改革 | 第45页 |
四、信息保障——运用新媒体,实现监督、反馈“零距离” | 第45-46页 |
五、素质保障——加强培训宣传,提高村官素质 | 第46页 |
六、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