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钢筋砼构件的损伤指标计算 | 第11-13页 |
1.2.2 整体结构的损伤指标的计算 | 第13-15页 |
1.2.3 砌体填充墙数值建模方法[4] | 第15-17页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分析 | 第20-5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本文钢筋砼构件的力学模型简介 | 第20-24页 |
2.2.1 梁柱单元力学模型 | 第20-21页 |
2.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1-24页 |
2.3 本文中混凝土构件损伤指标计算所采用的模型简介 | 第24-27页 |
2.3.1 构件损伤指标计算模型 | 第24页 |
2.3.2 损伤指数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24-27页 |
2.4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 第27-33页 |
2.4.1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试验工况 | 第27-28页 |
2.4.2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简化有限元模型 | 第28页 |
2.4.3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数值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2.4.4 框架柱损伤指数计算及与试验比较 | 第30-33页 |
2.5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 | 第33-41页 |
2.5.1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试验工况 | 第33-35页 |
2.5.2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简化有限元模型 | 第35页 |
2.5.3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35-38页 |
2.5.4 框架梁损伤指数计算及与试验比较 | 第38-41页 |
2.6 单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 | 第41-51页 |
2.6.1 钢筋混凝土框架试验工况 | 第41-42页 |
2.6.2 KJ1有限元模拟及损伤计算 | 第42-45页 |
2.6.3 KJ4有限元模拟及损伤指数计算 | 第45-47页 |
2.6.4 KJ2、KJ3有限元模拟及损伤指数计算 | 第47-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三章 龙泉中学教学楼基于损伤指数的安全性评定 | 第54-86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龙泉中学教学楼震损情况 | 第54-61页 |
3.2.1 鲁甸地震简介 | 第54-56页 |
3.2.3 龙泉中学教学楼震损情况介绍 | 第56-60页 |
3.2.3 基于损伤指标的龙泉中学教学楼安全性评定 | 第60-61页 |
3.3 龙泉中学教学楼地震损伤模拟 | 第61-78页 |
3.3.1 材料本构模型相关参数 | 第61-63页 |
3.3.2 结构有限元建模 | 第63-66页 |
3.3.3 地震反应 | 第66-67页 |
3.3.4 各构件损伤指数计算 | 第67-78页 |
3.4 根据构件损伤指标计算整体结构损伤指标的方法 | 第78-85页 |
3.4.1 整体结构损伤指标计算方法的选用 | 第78-79页 |
3.4.2 不同损伤等级结构的损伤指标范围 | 第79-80页 |
3.4.3 整体结构损伤指标的计算 | 第80-82页 |
3.4.4 KJ1-4 整体结构损伤指数计算 | 第82-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地震损伤信息调查不完备情况下结构安全性评定 | 第86-102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地震动的选择[11] | 第86-89页 |
4.3 教学楼在12条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指数计算 | 第89-95页 |
4.3.1 教学楼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 | 第89-91页 |
4.3.2 结构整体损伤指数计算 | 第91-95页 |
4.4 不完备地震损伤调查信息对结构震后安全性评定的影响 | 第95-101页 |
4.4.1 地震损伤信息调查模式 | 第95-99页 |
4.4.2 各调查信息对结构震后安全性评定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5.1 结论 | 第102页 |
5.2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