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神垕古镇风貌保护规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1 古镇风貌概念 | 第13页 |
1.4.2 空间形态概念 | 第13-14页 |
1.4.3 整体保护概念 | 第14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 第14-18页 |
1.5.1 国外历史城镇风貌保护简述 | 第14-15页 |
1.5.2 国外历史城镇风貌保护理论与实践 | 第15页 |
1.5.3 国内历史城镇风貌保护简述 | 第15-17页 |
1.5.4 国内历史城镇风貌保护理论与实践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1.6.1 田野调查法 | 第18页 |
1.6.2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1.6.3 多学科借鉴研究 | 第19页 |
1.6.4 归纳演绎法 | 第19-20页 |
1.6.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神厘古镇风貌的概况 | 第21-37页 |
2.1 古镇概况 | 第21-25页 |
2.1.1 区位条件 | 第21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21-22页 |
2.1.3 历史沿革 | 第22-25页 |
2.2 神垕古镇的风貌 | 第25-37页 |
2.2.1 非物质文化 | 第25-29页 |
2.2.2 居住形态 | 第29-30页 |
2.2.3 建筑形制 | 第30-33页 |
2.2.4 道路交通形制 | 第33-34页 |
2.2.5 古树名木 | 第34-37页 |
3 神厘古镇风貌的资源评价与保护现状 | 第37-67页 |
3.1 神垕古镇风貌的价值评价 | 第37-56页 |
3.1.1 历史古迹及自然景观资源 | 第37-41页 |
3.1.2 文物古迹价值评定 | 第41-44页 |
3.1.3 文物价值评定 | 第44-51页 |
3.1.4 神垕古镇风貌价值特色整体评价 | 第51-56页 |
3.2 古镇风貌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6-63页 |
3.2.1 自然环境与景观逐渐衰落 | 第56-57页 |
3.2.2 传统格局与空间尺度逐渐演变 | 第57-60页 |
3.2.3 历史风貌逐渐消失 | 第60-63页 |
3.3 社会演变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1 商业文化日渐衰落,特色不鲜明 | 第63-64页 |
3.3.2 居住文化剧烈转变 | 第64页 |
3.3.3 传统技艺与民俗等日趋消失 | 第64页 |
3.4 古镇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 第64-67页 |
3.4.1 机遇 | 第64-65页 |
3.4.2 挑战 | 第65-67页 |
4 神厘古镇风貌的整体保护规划 | 第67-81页 |
4.1 神垕古镇风貌的保护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 第67-69页 |
4.1.1 古镇风貌保护规划的原则 | 第67页 |
4.1.2 古镇风貌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67-69页 |
4.2 国内外保护案例分析 | 第69-72页 |
4.2.1 平遥古城整体性保护 | 第69-71页 |
4.2.3 日本古镇岐阜县古川町的复苏 | 第71-72页 |
4.3 神垕古镇风貌保护规划的目标 | 第72-73页 |
4.4 神垕古镇保护规划的要点 | 第73-74页 |
4.5 神垕古镇风貌保护规划的定位与功能作用 | 第74页 |
4.6 神垕古镇区风貌保护与规划 | 第74-81页 |
4.6.1 保护层次的划定 | 第74-75页 |
4.6.2 保护结构的划分 | 第75-76页 |
4.6.3 古镇分区保护规划 | 第76-78页 |
4.6.4 高度控制规划 | 第78-80页 |
4.6.5 建筑间距和建筑朝向控制 | 第80页 |
4.6.6 建筑密度控制 | 第80页 |
4.6.7 绿地率控制 | 第80-81页 |
5 神厘古镇核心区风貌保护规划 | 第81-105页 |
5.1 核心区用地布局 | 第81-83页 |
5.1.1 用地现状 | 第81页 |
5.1.2 用地调整 | 第81-82页 |
5.1.3 道路交通调整 | 第82页 |
5.1.4 核心区功能分区保护规划 | 第82-83页 |
5.2 核心区道路系统 | 第83-85页 |
5.2.1 道路交通系统 | 第83-84页 |
5.2.2 交通方式 | 第84页 |
5.2.3 交通设施 | 第84页 |
5.2.4 道路分级 | 第84-85页 |
5.3 公共空间规划 | 第85-87页 |
5.3.1 公共空间扩展的途径和方式 | 第85-86页 |
5.3.2 新增公共空间 | 第86-87页 |
5.3.3 整治公共空间 | 第87页 |
5.4 建筑保护与整治规划 | 第87-91页 |
5.4.1 建筑质量现状分级 | 第87页 |
5.4.2 建筑风貌现状分级 | 第87-89页 |
5.4.3 现状院落空间评价分层 | 第89页 |
5.4.4 建筑保护整治的原则 | 第89-90页 |
5.4.5 建筑分级保护整治规划 | 第90-91页 |
5.5 街巷及水系保护规划 | 第91-93页 |
5.5.1 街巷保护规划 | 第91-92页 |
5.5.2 水系保护规划 | 第92-93页 |
5.6 民居的保护 | 第93-96页 |
5.6.1 保护范围 | 第93页 |
5.6.2 保护要求 | 第93-96页 |
5.6.3 保护措施 | 第96页 |
5.7 基础设施规划 | 第96-98页 |
5.7.1 给水 | 第96-97页 |
5.7.2 排水 | 第97页 |
5.7.3 电力 | 第97页 |
5.7.4 电信 | 第97-98页 |
5.7.5 环卫设施 | 第98页 |
5.8 环境保护规划 | 第98页 |
5.8.1 水体环境保护措施 | 第98页 |
5.8.2 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 第98页 |
5.8.3 控制旅游污染 | 第98页 |
5.9 防灾规划 | 第98-99页 |
5.9.1 防震规划 | 第98-99页 |
5.9.2 防洪规划 | 第99页 |
5.9.3 消防规划 | 第99页 |
5.10 重点地段保护规划 | 第99-103页 |
5.10.1 东大街沿街立面整治 | 第99-101页 |
5.10.2 伯灵翁庙和关帝庙的整体修复设计 | 第101-103页 |
5.11 核心区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 第103-105页 |
5.11.1 古镇古街游 | 第103-104页 |
5.11.2 钧瓷活动参与游 | 第104页 |
5.11.3 民俗文化游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A 神垕古镇镇区分区保护规划图 | 第111-112页 |
附录B 核心区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图 | 第112-113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