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人本思想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4-17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主要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第18-20页
        1.4.1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1.4.2 重点、难点第19-20页
2 人本思想相关理论概述第20-28页
    2.1 人本思想的基本含义第20-22页
        2.1.1 “以人为本”中“人”的基本含义第20-21页
        2.1.2 “以人为本”中“本”的基本含义第21页
        2.1.3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及意义第21-22页
    2.2 西方的人本思想第22-24页
        2.2.1 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思维萌芽第22-23页
        2.2.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第23页
        2.2.3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主义第23-24页
    2.3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第24-25页
        2.3.1 中国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第24页
        2.3.2 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第24-25页
    2.4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第25-27页
        2.4.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25-26页
        2.4.2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6页
        2.4.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特点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第28-34页
    3.1 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8-30页
        3.1.1 毛泽东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第28页
        3.1.2 以“服务于民”为其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点第28-29页
        3.1.3 人民民主思想是毛泽东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第29-30页
        3.1.4 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目标追求第30页
    3.2 毛泽东人本思想产生的条件第30-31页
        3.2.1 毛泽东人本思想产生的国内基础第30-31页
        3.2.2 毛泽东人本思想产生的国际基础第31页
        3.2.3 毛泽东人本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第31页
    3.3 毛泽东人本思想的特点第31-33页
        3.3.1 关注社会底层命运第31-32页
        3.3.2 注重思想改造第32页
        3.3.3 高扬集体主义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邓小平的人本思想第34-43页
    4.1 邓小平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第34-38页
        4.1.1 人民本位思想第34-35页
        4.1.2 人的解放思想第35-36页
        4.1.3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第36-37页
        4.1.4 人权思想第37-38页
    4.2 邓小平人本思想产生的条件第38-40页
        4.2.1 邓小平人本思想产生的国内基础第38页
        4.2.2 邓小平人本思想产生的国际基础第38-39页
        4.2.3 邓小平人本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第39-40页
    4.3 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特点第40-42页
        4.3.1 现实性第40-41页
        4.3.2 人民性第41-42页
        4.3.3 时代性第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5 江泽民的人本思想第43-52页
    5.1 江泽民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第43-48页
        5.1.1 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第43-45页
        5.1.2 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想第45-47页
        5.1.3 塑造一代新人思想第47-48页
    5.2 江泽民人本思想产生的条件第48-50页
        5.2.1 江泽民人本思想产生的国内基础第48页
        5.2.2 江泽民人被思想产生的国际基础第48-49页
        5.2.3 江泽民人本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第49-50页
    5.3 江泽民人本思想的特点第50-51页
        5.3.1 思想上的继承性第50页
        5.3.2 内容上的深刻性第50-51页
        5.3.3 实践上的指导性第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6 胡锦涛的人本思想第52-59页
    6.1 胡锦涛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第52-54页
        6.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52-53页
        6.1.2 和谐社会思想第53-54页
    6.2 胡锦涛人本思想产生的条件第54-56页
        6.2.1 胡锦涛人本思想产生的国内基础第54-55页
        6.2.2 胡锦涛人本思想产生的国际基础第55页
        6.2.3 胡锦涛人本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第55-56页
    6.3 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的特色第56-58页
        6.3.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56页
        6.3.2 “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性第56-57页
        6.3.3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性第57页
        6.3.4 “以人为本”思想的突破性第57-58页
    6.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7 中国共产党的人本思想发展的启示第59-64页
    7.1 中国共产党的人本思想发展的启示第59-62页
        7.1.1 更新观念、破除陋习,实现了思想上的又一次解放第59页
        7.1.2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利益的实质关怀第59-60页
        7.1.3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了执政党的为民理念第60-61页
        7.1.4 促成合力、科学发展,拓展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第61-62页
    7.2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