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共振型磁弹性传感器检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项目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磁致伸缩效应及其表征第10-11页
        1.1.2 磁致伸缩材料及磁弹性传感器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磁弹性传感器检测方法与检测装置发展第12-17页
        1.2.2 磁弹性传感器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与主要内容第20-22页
        1.3.1 课题研究意义第20页
        1.3.2 课题研究目的第20-21页
        1.3.3 本文主要内容第21-22页
2 磁弹性传感器工作原理第22-32页
    2.1 磁弹性传感器的电磁激励第22-25页
        2.1.1 电磁理论基础第22-23页
        2.1.2 电磁激励第23-25页
    2.2 磁弹性传感器共振状态分析第25-27页
        2.2.1 磁弹性传感器理论模型第25-26页
        2.2.2 质量负载对磁弹性传感器共振频率影响及质量敏感度第26-27页
    2.3 机械振动的产生和检测第27-30页
        2.3.1 机械振动的产生第27-29页
        2.3.2 机械振动的检测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磁弹性传感器工作磁场的仿真研究第32-50页
    3.1 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Maxwell第32-34页
        3.1.1 Maxwell 3D求解步骤第32-33页
        3.1.2 三维磁场分析有限元基础第33-34页
    3.2 螺线管线圈的建模与仿真分析第34-40页
        3.2.1 利用Maxwell3D进行螺线管线圈的静态仿真第34-35页
        3.2.2 螺线管静态磁场分布和结果分析第35-37页
        3.2.3 螺线管瞬态磁场分析第37-40页
    3.3 直流偏置磁场的仿真分析第40-44页
        3.3.1 赫姆霍兹线圈的仿真和磁场分布第40-42页
        3.3.2 永磁铁的仿真与磁场分布第42-44页
    3.4 平面螺旋线圈的磁场分布与信号感应第44-48页
        3.4.1 平面螺旋线圈的建模和磁场分布第44-46页
        3.4.2 单检测线圈时感应信号分析第46-47页
        3.4.3 双检测线圈时感应信号分析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共振型磁弹性传感器检测平台的优化第50-60页
    4.1 基于螺线管线圈的磁弹性传感器性能分析第50-54页
        4.1.1 螺线管线圈的优化参数确定第50-51页
        4.1.2 激励信号对传感器共振特性影响第51-54页
    4.2 基于模块化思想的磁弹性传感器检测系统设计第54-59页
        4.2.1 系统性能指标第54页
        4.2.2 系统总体设计第54-55页
        4.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第55-58页
        4.2.4 线圈制作第58-59页
    4.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5 检测系统的搭建和测试第60-76页
    5.1 基于扫频法原理的检测系统搭建及测试第60-64页
        5.1.1 检测系统搭建及初步功能验证第60-62页
        5.1.2 检测系统性能测试第62-63页
        5.1.3 基于平面螺旋线圈的检测系统搭建与测试第63-64页
    5.2 基于阻抗法原理的检测平台搭建和测试第64-67页
        5.2.1 阻抗法检测系统的搭建及功能验证第64-66页
        5.2.2 检测系统性能测试第66-67页
    5.3 磁弹性pH传感器的初步研究第67-74页
        5.3.1 磁弹性pH传感器的制备原理第67-68页
        5.3.2 pH敏感聚合物的合成第68-69页
        5.3.3 磁弹性pH传感器的制备第69-70页
        5.3.4 磁弹性pH传感器的分析测定第70页
        5.3.5 测试结果和分析讨论第70-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本文总结第76-77页
    6.2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约书亚·梅罗维茨与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思想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DSP和ARM的智能越障爬楼轮椅驱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