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盗窃犯罪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网络盗窃犯罪概述 | 第10-14页 |
(一) 网络盗窃犯罪的定义 | 第10-12页 |
(二) 网络盗窃犯罪的特征 | 第12-14页 |
1. 犯罪手段高技术性与低门槛 | 第12-13页 |
2. 犯罪对象的无形性 | 第13页 |
3. 犯罪范围的超空间性 | 第13-14页 |
二、网络盗窃的犯罪构成 | 第14-21页 |
(一) 客体 | 第14-15页 |
(二) 客观方面 | 第15-19页 |
1. 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盗窃 | 第16-17页 |
2. 盗用网络有偿服务 | 第17页 |
3. 盗用网络虚拟财产 | 第17-18页 |
4. 盗用用户信息资料 | 第18-19页 |
(三) 主体 | 第19-20页 |
(四) 主观方面 | 第20-21页 |
三、网络盗窃犯罪的认定标准 | 第21-28页 |
(一) 难以借用盗窃罪的既遂标准 | 第21-26页 |
1. “接触说”标准 | 第22-23页 |
2. “转移说”标准 | 第23页 |
3. “损失说”标准 | 第23-24页 |
4. “隐藏说”标准 | 第24-25页 |
5. “控制说”标准 | 第25-26页 |
(二) “失控说”标准 | 第26-28页 |
1. 不以犯罪行为人取得权限为标准 | 第27页 |
2. 以管理者与所有人失控为标准 | 第27-28页 |
四、网络盗窃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 | 第28-32页 |
(一) 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 | 第29-30页 |
(二) 完善建议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