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籽粒富锌水稻根际锌生物化学行为及其调控作用

目录第7-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4页
    1. 引言第15-17页
    2. 锌营养与人体健康第17-24页
        2.1 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赋存形态第17-18页
        2.2 锌在植物体中的营养与生理功能第18-20页
        2.3 锌在人体内的营养与生理功能第20-22页
        2.4 人体锌营养失衡的解决策略第22-24页
    3. 水稻籽粒锌生物强化的措施第24-41页
        3.1 影响水稻籽粒锌含量的因素第24-28页
        3.2 籽粒锌生物强化的措施第28-41页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41-44页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42页
        4.2 主要研究内容第42-43页
        4.3 研究技术路线第43-44页
第二章 富锌水稻根际土壤锌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植物有效性第44-62页
    1. 引言第44-4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2.1 供试土壤及供试材料第47页
        2.2 试验装置第47-48页
        2.3 样品准备第48-49页
        2.4 SRXRF分析第49页
        2.5 土壤锌形态分析第49-50页
        2.6 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第50页
        2.7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50-5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1-59页
        3.1 不同水稻基因型生物量及锌含量的差异第51-53页
        3.2 不同根距土壤pH值和有效锌含量第53-54页
        3.3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锌的形态与分布第54-58页
        3.4 土壤锌的转化系数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1页
    5. 结论第61-62页
第三章 水肥管理对水稻根际锌形态及籽粒锌积累的调控作用第62-88页
    1 前言第62-6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4-68页
        2.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第64-65页
        2.2 肥料及灌溉处理第65页
        2.3 样品准备及元素测定第65-66页
        2.4 精米品质参数测定第66页
        2.6 锌生物有效性评价第66-68页
        2.7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6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8-85页
        3.1 试验因素分析第68-70页
        3.2 水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组成的影响第70-73页
        3.3 水肥管理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第73-74页
        3.4 水肥管理对植株锌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第74-77页
        3.5 水肥管理对精米品质的影响第77-81页
        3.6 水肥管理对精米体锌外溶解率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81-84页
        3.7 水肥管理对根际土壤有效锌的影响第84-85页
    4 讨论第85-87页
    5. 结论第87-88页
第四章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根际锌活化及籽粒锌积累的调控作用第88-125页
    1 前言第88-90页
    第一节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及锌吸收的影响第90-9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0-93页
            2.1 内生菌、质粒及植物第90-91页
            2.2 试验设置第91-92页
            2.3 样品预处理及微量元素的测定第92页
            2.4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92页
            2.5 数据处理第92-9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3-98页
            3.1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第93-94页
            3.2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94页
            3.3 特异内生菌对植株锌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第94-96页
            3.4 特异内生菌对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第96-98页
        4. 结论第98-99页
    第二节 特异内生菌的对水稻籽粒锌积累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99-11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9-102页
            1.1 内生菌及供试植物第99页
            1.2 试验设置第99-100页
            1.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第100页
            1.4 样品准备及元素测定第100-101页
            1.5 近红外分析第101页
            1.6 锌生物有效性的评价第101页
            1.7 数据分析与作图第101-102页
        2 结果分析第102-111页
            2.1 特异内生菌在水稻根系内的定殖状况第102-103页
            2.2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产量和锌积累量的影响第103-105页
            2.3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精米植酸、植酸/锌摩尔比([PA/Zn])的影响第105-106页
            2.4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精米氨基酸的影响第106-108页
            2.5 特异内生菌对精米锌体外溶解率及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108-110页
            2.6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根际土壤锌pH值及有效锌的影响第110-111页
        3 结论第111-112页
    第三节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根系形态及根际锌形态分布的影响第112-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2-115页
            1.1 内生菌及供试植物第112页
            1.2 试验设置第112-115页
        2 结果分析第115-122页
            2.1 特异内生菌对水稻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第115-117页
            2.2 特异内生菌在水稻根系定殖模式第117-120页
            2.3 特异内生菌对根际锌形态分布的影响第120-122页
        4 讨论第122-124页
        5 结论第124-125页
第六章 综合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125-128页
    6.1 综合结论第125-12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6-127页
    6.3 研究与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第128-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附录 个人情况及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桂花花色变异的机理和不同花色品种花瓣的cDNA-AFLP差异分析
下一篇:玉米LEAFY、RTCS和dbf1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产量相关性状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