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1页
引言第11-21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5页
        (一)选题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5页
    二、研究现状第15-18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一)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页
    四、研究创新第19-21页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交汇第21-33页
    一、文化及其分类第21-25页
        (一)文化探究第21-24页
        (二)文化的概念界定第24-25页
        (三)文化的分类第25页
    二、文化的特性及其育人功能第25-28页
        (一)文化的特性第25-27页
        (二)文化的育人功能第27-28页
    三、文化交汇及其分类第28-30页
        (一)文化交汇的概念界定第28-29页
        (二)文化交汇的分类第29-30页
    四、文化交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30-33页
        (一)文化与人第30-31页
        (二)文化与教育第31页
        (三)文化交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31-33页
第二章 大学校园中文化交汇的表征、来源和途径第33-46页
    一、文化交汇在大学校园中的表征第33-36页
        (一)文化交汇的精神表征第33-34页
        (二)文化交汇的物质表征第34-35页
        (三)文化交汇的制度表征第35页
        (四)文化交汇的行为表征第35-36页
    二、大学校园文化交汇的来源及途径第36-46页
        (一)大学校园文化交汇的来源第36-41页
        (二)大学校园文化交汇的途径第41-46页
第三章 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成因分析第46-57页
    一、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47-53页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第47-49页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第49-53页
    二、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成因分析第53-57页
        (一)影响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第53页
        (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第53-54页
        (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影响力第54页
        (四)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第54-55页
        (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第55-57页
第四章 文化交汇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之策第57-123页
    一、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第57-68页
        (一)深刻认识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第57-58页
        (二)着重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第58-65页
        (三)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抵御渗透防控体系第65-68页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第68-87页
        (一)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内容第69-75页
        (二)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第75-79页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宽教育途径第79-83页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能力第83-87页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状况普查,科学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87-102页
        (一)普查目的和意义第88页
        (二)普查对象和方法第88-89页
        (三)普查结果与分析第89-99页
        (四)对策研究第99-102页
    四、加强大学文化自身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第102-123页
        (一)大学文化建设要破除认识上的几个误区第102-103页
        (二)正确认识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第103页
        (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第103-104页
        (四)文化建设目标和原则第104页
        (五)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第104-122页
        (六)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第122-123页
结语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4页
附录第134-140页
后记第140-141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41-142页
主持课题项目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下一篇:中国农村基层互动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