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现状分析 | 第21-35页 |
2.1 原始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 第21-22页 |
2.1.1 原始创新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原始创新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的人力资源分析 | 第22-26页 |
2.2.1 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情况 | 第23-24页 |
2.2.2 R&D人员投入情况 | 第24-26页 |
2.3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经费投入分析 | 第26-29页 |
2.3.1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情况 | 第26-27页 |
2.3.2 R&D经费支出情况 | 第27-29页 |
2.4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环境分析 | 第29-31页 |
2.5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产出情况 | 第31-34页 |
2.5.1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专利情况 | 第31-32页 |
2.5.2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我国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 | 第35-50页 |
3.1 构建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以及原则 | 第35-36页 |
3.1.1 构建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第35页 |
3.1.2 构建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36页 |
3.2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3.3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3.4 我国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第40-46页 |
3.5 高科技产业五个行业纵向和横向比较 | 第46-49页 |
3.5.1 评价行业和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3.5.2 五个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我国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实现路径设计 | 第50-64页 |
4.1 驱动因素的构成 | 第50-52页 |
4.1.1 内部驱动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4.1.2 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4.2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驱动因素模型 | 第52-59页 |
4.2.1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52-55页 |
4.2.2 五个行业的驱动因素评价模型 | 第55-59页 |
4.3 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实现路径的设计 | 第59-63页 |
4.3.1 基于原始创新能力和驱动因素分析的实现路径设计思路 | 第59-60页 |
4.3.2 人才主导型联合创新路径 | 第60-62页 |
4.3.3 金融主导型分工协作路径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的实施策略 | 第64-68页 |
5.1 高科技产业内部创新发展策略 | 第64-65页 |
5.1.1 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 第64页 |
5.1.2 增强原始创新技术研发能力 | 第64-65页 |
5.1.3 加大原始创新资金投入力度 | 第65页 |
5.2 高科技产业外部环境优化策略 | 第65-67页 |
5.2.1 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 第65-66页 |
5.2.2 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 第66页 |
5.2.3 完善原始创新相关政策和法律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