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贡献 | 第13-14页 |
1.4 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5-25页 |
2.1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回顾 | 第15-21页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2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16-20页 |
2.1.3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盈余管理方法 | 第20-21页 |
2.2 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 第21-23页 |
2.2.1 股权结构 | 第21-22页 |
2.2.2 董事会特征 | 第22-23页 |
2.2.3 监事会特征 | 第23页 |
2.3 产品市场势力与盈余管理 | 第23-25页 |
2.3.1 市场势力 | 第23页 |
2.3.2 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25-31页 |
3.1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 | 第25-28页 |
3.1.1 股权结构特征与盈余管理 | 第25-26页 |
3.1.2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 | 第26-28页 |
3.1.3 监事会与盈余管理 | 第28页 |
3.2 产品市场势力与盈余管理 | 第28-29页 |
3.3 产品市场势力、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管理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1-37页 |
4.1 变量定义 | 第31-33页 |
4.1.1 盈余管理指标 | 第31-32页 |
4.1.2 产品市场势力 | 第32页 |
4.1.3 公司内部治理变量 | 第32-33页 |
4.2 控制变量的选择和设计 | 第33-35页 |
4.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7-53页 |
5.1 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 第37-44页 |
5.1.1 股权治理与盈余管理研究 | 第37-40页 |
5.1.2 董事会治理与盈余管理研究 | 第40-44页 |
5.2 产品市场势力与盈余管理研究 | 第44-47页 |
5.2.1 研究模型 | 第44页 |
5.2.2 描述性统计 | 第44-46页 |
5.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5.3 产品市场势力、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 第47-53页 |
5.3.1 研究模型 | 第47页 |
5.3.2 描述性统计 | 第47-49页 |
5.3.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5.3.4 不同市场势力时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5页 |
6.2 建议 | 第55-57页 |
6.2.1 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的机制 | 第55-56页 |
6.2.2 培养竞争环境,提高有效竞争的市场势力 | 第56-57页 |
6.2.3 加强法制建设与监督,完善企业监督管理机制 | 第57页 |
6.3 展望与不足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