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13页 |
1.1.2 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化 | 第13-14页 |
1.1.3 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 | 第14页 |
1.1.4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 | 第14页 |
1.1.5 城市土地价值的持续提升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5-17页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4.1 游憩理论 | 第17页 |
1.4.2 生态网络 | 第17-18页 |
1.4.3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8页 |
1.4.4 景观都市主义 | 第18-19页 |
1.4.5 生态城市主义 | 第19页 |
1.4.6 紧凑城市 | 第19-20页 |
1.4.7 城市触媒理论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现状综述 | 第23-34页 |
2.1 国内外绿道研究及实践 | 第23-27页 |
2.1.1 国外绿道理论及实践 | 第23-24页 |
2.1.2 我国绿道理论及实践 | 第24-27页 |
2.2 城市绿道发展过程及建设难点 | 第27-30页 |
2.2.1 城市绿道的发展过程 | 第27-29页 |
2.2.2 城市绿道建设难点 | 第29-30页 |
2.3 我国目前城市绿道规划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2.3.1 绿道概念的误读 | 第30-31页 |
2.3.2 政策观念的依赖 | 第31-32页 |
2.3.3 规划协调的缺乏 | 第32页 |
2.3.4 景观生态的违背 | 第32页 |
2.3.5 功能体系的单一 | 第32-33页 |
2.3.6 机动车道的借用 | 第33页 |
2.3.7 统一标准的缺失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必要性 | 第34-40页 |
3.1 城市绿道概念 | 第34-37页 |
3.1.1 绿道概念 | 第34-35页 |
3.1.2 城市绿道概念 | 第35-36页 |
3.1.3 与城市其它线性空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 城市绿道构成及类型 | 第37-38页 |
3.2.1 城市绿道的构成 | 第37-38页 |
3.2.2 城市绿道类型 | 第38页 |
3.3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必要性 | 第38-40页 |
3.3.1 生态意义—修复和保护 | 第38-39页 |
3.3.2 服务意义—连接和流通 | 第39页 |
3.3.3 触媒意义—带动和激发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的策略 | 第40-60页 |
4.1 规划编制体系的一体化 | 第40-44页 |
4.1.1 现行城市绿道规划编制面临的挑战 | 第40页 |
4.1.2 国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经验的借鉴 | 第40-41页 |
4.1.3 建立与城市规划编制一体化的意义 | 第41-42页 |
4.1.4 构建城市绿道规划一体化编制体系 | 第42-44页 |
4.2 技术方法体系的综合化 | 第44-55页 |
4.2.1 技术方法体系综合化的意义 | 第44-46页 |
4.2.2 国外城市绿道构建方法借鉴 | 第46-49页 |
4.2.3 多目标综合化技术方法步骤 | 第49-55页 |
4.3 实施保障体系的制度化 | 第55-60页 |
4.3.1 明确的协作制度 | 第55-56页 |
4.3.2 完善的配套政策 | 第56页 |
4.3.3 多元的管理模式 | 第56-58页 |
4.3.4 全程的公众参与 | 第58-59页 |
4.3.5 合理的考核机制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城市绿道与城市互动的规划建设指引 | 第60-75页 |
5.1 城市绿道与城市互动的规划原则 | 第60-61页 |
5.1.1 统筹城乡结构,指引空间发展 | 第60页 |
5.1.2 链接发展节点,突显优势资源 | 第60页 |
5.1.3 顺应自然肌理,优化生态格局 | 第60页 |
5.1.4 利用现有路径,集约使用土地 | 第60-61页 |
5.1.5 衔接慢行系统,倡导绿色生活 | 第61页 |
5.2 城市绿道与城市互动的规划内容 | 第61-63页 |
5.2.1 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 | 第61页 |
5.2.2 遵循区域空间管制要求 | 第61页 |
5.2.3 契合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 第61-62页 |
5.2.4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 第62页 |
5.2.5 衔接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 第62页 |
5.2.6 强化特色环境 | 第62页 |
5.2.7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 第62-63页 |
5.3 各类型城市绿道规划互动的基本要求 | 第63-66页 |
5.3.1 穿过城镇中心区的城市绿道 | 第63-64页 |
5.3.2 穿越郊外的城市绿道 | 第64-65页 |
5.3.3 经过旅游景区的城市绿道 | 第65页 |
5.3.4 连接乡村的城市绿道 | 第65页 |
5.3.5 结合城市交通的城市绿道 | 第65-66页 |
5.4 各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互动的建设指引 | 第66-75页 |
5.4.1 城镇地段 | 第66-69页 |
5.4.2 绿地地段 | 第69-70页 |
5.4.3 山林地段 | 第70-71页 |
5.4.4 滨水地段 | 第71-72页 |
5.4.5 村庄地段 | 第72-75页 |
第六章 案例实践研究—以深圳市城市绿道规划为例 | 第75-91页 |
6.1 深圳市城市绿道规划基本概况 | 第75-78页 |
6.1.1 深圳市绿道建设背景 | 第75-76页 |
6.1.2 深圳市城市绿道网规划范围 | 第76页 |
6.1.3 深圳市绿道网规划自然和人文要素 | 第76-78页 |
6.2 深圳市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策略 | 第78-91页 |
6.2.1 整合地域资源,构建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总体框架 | 第78-83页 |
6.2.2 建立目标体系,实施分类分区引导并制定分期行动计划 | 第83-86页 |
6.2.3 衔接相关规划,统筹城市区域内外系统的对接和接驳 | 第86-88页 |
6.2.4 创建多维机制,保障规划编制与实施建设充分对接 | 第88-91页 |
结语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