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四川盆地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14-15页
    1.4 研究现状第15-23页
        1.4.1 建筑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 生态建筑学的定义第15-16页
            2) 生态建筑学的起源与发展第16-20页
            3) 生态建筑技术策略第20-21页
        1.4.2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5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1 资料收集方法第23页
        1.5.2 实地调查法第23页
        1.5.3 归纳整理法第23-24页
    1.6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四川盆地自然人文环境与传统民居的特征第26-31页
    2.1 四川盆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第26-27页
    2.2 移民社会的特殊文化背景第27-28页
        2.2.1 三大文化板块的交汇第27页
        2.2.2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第27-28页
        2.2.3 “百姓爱幺儿”与散居现象第28页
    2.3 传统民居的形成及衍变第28-29页
    2.4 四川盆地传统民居特色第29-31页
第三章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研究的基本要求第31-36页
    3.1 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2-34页
        3.1.1 减少建造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第32页
        3.1.2 降低建筑运行的能耗第32-33页
        3.1.3 建筑废墟的回收利用第33-34页
    3.2 提供健康的人居环境第34-35页
        3.2.1 合理进行建筑规划设计第34页
        3.2.2 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第34页
        3.2.3 提供完善的服务设施第34-35页
        3.2.4 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第35页
    3.3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研究原则第35-36页
第四章 四川盆地传统聚落生态经验研究第36-60页
    4.1 传统民居聚落选址的生态经验第36-42页
        4.1.1 我国古代的生态建筑思想第36-37页
        4.1.2 风水学中的理想选址格局第37-38页
        4.1.3 风水学理想选址的生态性第38-39页
        4.1.4 传统聚落选址的生态经验第39-42页
            1) 四川盆地的场镇聚落选址第39页
            2) 五凤镇理想选址的生态经验第39-40页
            3) 阆中城选址与格局的生态经验第40-42页
    4.2 传统民居聚落规划布局的生态经验第42-60页
        4.2.1 四川盆地传统聚落的类别及特点第42-43页
            1) 自然发展为主形成的聚落第43页
            2) 人为规划与自然发展结合第43页
            3) 人为规划为主形成的聚落第43页
        4.2.2 传统聚落规划布局形式及生态性第43-53页
            1) 块状式聚落第43-45页
            2) 线性式聚落第45-50页
            3) 散点式聚落第50-53页
        4.2.3 传统聚落规划布局的生态经验第53-60页
            1) 充分利用资源第53-55页
            2) 尊重山水格局第55-56页
            3) 适应自然气候第56-57页
            4) 靠近交通节点第57页
            5) 营造景观环境第57-58页
            6) 重视防灾患第58-60页
第五章 四川盆地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研究第60-94页
    5.1 传统民居地形处理方式的生态经验第60-68页
        5.1.1 接地方式的传统民居分类及其生态性第60-64页
            1) 干栏式民居第60-61页
            2) 吊脚式民居第61-62页
            3) 附崖式民居第62-63页
            4) 井院式民居第63-64页
        5.1.2 传统民居几种特殊地形处理方式及其生态性第64-67页
            1) 跨街式民居第64-65页
            2) 骑楼式与檐廊式民居第65-66页
            3) 高勒脚与筑台式民居第66-67页
        5.1.3 传统内部消化高差的地形处理方式及其生态性第67-68页
    5.2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措施的生态经验第68-76页
        5.2.1 自然通风调节微气候第68-73页
            1) 导风第68-70页
            2) 拔风作用第70-72页
            3) 围护透风第72-73页
        5.2.2 隔热降温调节微气候第73-75页
            1) 阁楼隔热第73页
            2) 檐廊防热第73-75页
            3) 植物降温第75页
        5.2.3 排水与防潮第75-76页
            1) 建筑防潮第75-76页
            2) 天井排水第76页
    5.3 传统民居材料利用和构造方式的生态经验第76-92页
        5.3.1 顺应自然的穿斗木构技术第76-80页
            1) 穿斗结构形式第77页
            2) 穿斗结构的生态特性第77-80页
        5.3.2 特殊功能构造的生态经验第80-84页
            1) 檐口防雨构造第80-81页
            2) 建筑出挑第81-82页
            3) 其他防护措施第82-84页
        5.3.3 传统民居材料运用与其生态性第84-92页
            1) 木材与其生态性第84-86页
            2) 竹材与与其生态性第86-87页
            3) 生土材料与其生态性第87-88页
            4) 石材与其生态性第88-89页
            5) 烧制砖瓦材料第89-91页
            6) 其他民居建筑材料的应用第91-92页
    5.4 四川盆地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四川盆地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启示第94-116页
    6.1 传统民居生态设计观念的启示第94-96页
        6.1.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第94页
        6.1.2 巧于因借,充分利用资源第94-95页
        6.1.3 采用适宜技术策略第95-96页
    6.2 传统民居生态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第96-116页
        6.2.1 整体规划布局的生态经验启示第96-102页
            1) 基地的选址第96页
            2) 建筑群体规划布局第96-100页
            3) 合理布置室外植被环境第100-102页
        6.2.2 建筑单体空间生态设计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第102-110页
            1) 合理设计建筑空间形式第102-108页
            2) 采用有效的气候适应性措施第108-110页
        6.2.3 传统建筑材料生态性利用的传承与发展第110-116页
            1) 对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的思考第111页
            2)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利与弊第111-112页
            3)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运用第112-116页
结语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件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50-70㎡保障房工业化套型模块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