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跨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式流域治理模式分析

CONTENTS第7-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导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1 跨域治理相关研究第16-19页
        1.2.2 流域治理相关研究第19-22页
        1.2.3 流域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6页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3-25页
        1.3.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第2章 跨域治理的理论分析第26-36页
    2.1 跨域治理的概念与特征第26-29页
        2.1.1 跨域治理的基本概念第26-27页
        2.1.2 跨域治理的特征第27-29页
    2.2 跨域治理的理论渊源第29-32页
        2.2.1 传统改革主义第29页
        2.2.2 公共选择理论第29-30页
        2.2.3 新区域主义第30-31页
        2.2.4 “复合行政”理念的提出第31-32页
    2.3 跨域治理的框架与应用第32-36页
        2.3.1 跨域治理的框架第32-33页
        2.3.2 流域治理:跨域问题的典型第33-36页
第3章 中国流域管理中的治理结构模式第36-47页
    3.1 跨省域治理:淮河流域治理第36-39页
        3.1.1 中央制定流域治理的整体规划第36-37页
        3.1.2 设立中央派出机构第37-38页
        3.1.3 设立环境保护部门第38页
        3.1.4 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合作第38-39页
    3.2 省域内治理: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第39-41页
        3.2.1 制定地方流域治理相关的制度、目标和原则第39-40页
        3.2.2 制定实施机制第40-41页
    3.3 市域内治理:济南市河道整治管理第41-44页
        3.3.1 以“河长制”落实河道整治责任第41-42页
        3.3.2 健全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第42-43页
        3.3.3 推动实施管理考核制度第43-44页
    3.4 中国式流域治理的提出第44-47页
        3.4.1 宏观层面:中央调控下的派出机构管控模式第44-45页
        3.4.2 中观层面:省政府调控下的地方协调模式第45-46页
        3.4.3 微观层面:城市政府主导下的层级考核模式第46-47页
第4章 跨域治理下中国式流域治理的审视第47-60页
    4.1 主体层面:多中心治理的组织结构第47-50页
        4.1.1 纵向跨层级结构第47-48页
        4.1.2 横向跨部门结构第48-50页
    4.2 工具层面:多种政策工具的使用第50-55页
        4.2.1 组织性工具的优先使用与强化第51-52页
        4.2.2 管制性手段的推崇第52-53页
        4.2.3 诱导性工具的虚化第53-54页
        4.2.4 自愿性工具的缺位第54-55页
    4.3 机制层面:“条块”之间的博弈第55-56页
        4.3.1 纵向上对层级组织的高度依赖第55-56页
        4.3.2 横向中部门协调的困境第56页
    4.4 中国式流域治理模式的局限第56-60页
        4.4.1 强调以政府为核心治理主体第57-58页
        4.4.2 强调权力分配而非资源共享第58页
        4.4.3 过于强调“自上而下”的管制型手段第58-59页
        4.4.4 缺乏合作诱因与动机第59-60页
第5章 整体性流域治理模式的构建第60-69页
    5.1 整体性流域治理模式的内容第60-64页
        5.1.1 依靠党中央领导的高位推动第61页
        5.1.2 高位推动下的层级性治理第61-63页
        5.1.3 高位推动下的多属性治理第63-64页
    5.2 整体性流域治理模式的机制第64-69页
        5.2.1 完善科层型治理机制第64-66页
        5.2.2 完善市场型治理机制第66-67页
        5.2.3 完善伙伴型治理机制第67-69页
第6章 结语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表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体系构建研究--以北京市A部门为例
下一篇:深化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