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秦火火案”中的问题意识 | 第10-12页 |
2 网络诽谤的概念分析 | 第12-14页 |
2.1 网络诽谤的概念 | 第12页 |
2.2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共性与区别 | 第12-14页 |
2.2.1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共性 | 第12页 |
2.2.2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区别 | 第12-14页 |
3 网络诽谤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4-24页 |
3.1 网络诽谤犯罪的主体 | 第14-15页 |
3.2 网络诽谤犯罪的客体 | 第15-16页 |
3.3 网络诽谤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6-17页 |
3.4 网络诽谤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17-24页 |
3.4.1 捏造、“篡改”并散布 | 第17-19页 |
3.4.2 事实与评价的区分 | 第19-20页 |
3.4.3 情节严重 | 第20-24页 |
4 网络诽谤犯罪自诉与公诉的选择 | 第24-38页 |
4.1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的存在合理性探究 | 第24-26页 |
4.1.1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法益本质 | 第24-25页 |
4.1.2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公器私用 | 第25-26页 |
4.2 引入“公众人物原则” | 第26-28页 |
4.2.1 “公众人物原则”引入之必要性 | 第26-27页 |
4.2.2 “公众人物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27-28页 |
4.3 公职人员名誉权的保护 | 第28-33页 |
4.3.1 谨慎适用“实际恶意原则” | 第28-32页 |
4.3.2 诽谤罪自诉 | 第32页 |
4.3.3 民事侵权之诉 | 第32-33页 |
4.4 网络诽谤公权力介入之必要性 | 第33-38页 |
4.4.1 网络诽谤的自诉难问题 | 第34-35页 |
4.4.2 侦检机关对网络诽谤犯罪证据的收集 | 第35-38页 |
5 “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的法理省思 | 第38-46页 |
5.1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衡平 | 第38-41页 |
5.1.1 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宪法保护 | 第38页 |
5.1.2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 | 第38-41页 |
5.1.3 权利冲突的平衡路径 | 第41页 |
5.2 我国诽谤犯罪规制的困境 | 第41-43页 |
5.3 完善我国诽谤法制的基本原则 | 第43-46页 |
5.3.1 坚持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 | 第43-44页 |
5.3.2 选择适当的平衡原则 | 第44页 |
5.3.3 谦抑原则和诽谤除罪化原则 | 第44-46页 |
6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