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 第13-16页 |
1. 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 | 第13页 |
2. 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2.1 关系的互助性和有偿性 | 第13-14页 |
2.2 机构的垄断性 | 第14页 |
2.3 结果的损益性 | 第14页 |
2.4 时期的有限性 | 第14页 |
3. 存款保险制度的分类 | 第14-15页 |
4. 我国存款保险立法呼之欲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存款保险法律问题的比较研究 | 第16-21页 |
1.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16-17页 |
1.1 保险人(存款保险机构) | 第16-17页 |
1.2 投保人(存款金融机构) | 第17页 |
2.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7-18页 |
2.1 受保存款的类型 | 第18页 |
2.2 存款保险的保险限额 | 第18页 |
3. 存款保险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18-21页 |
3.1 保险人(存款保险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 第19页 |
3.2 投保人(投保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 | 第21-32页 |
1.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 第21-26页 |
1.1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 | 第21-22页 |
1.2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特点 | 第22-26页 |
1.2.1 FDIC监管权广泛 | 第23-24页 |
1.2.2 风险评估机制 | 第24-25页 |
1.2.4 从“大而不倒”到“最小成本”原则 | 第25页 |
1.2.5 简要评析 | 第25-26页 |
2. 欧盟存款保险制度 | 第26-30页 |
2.1 欧盟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则 | 第27-29页 |
2.1.1 存款制度偿还的范围 | 第27-28页 |
2.1.2 非存款制度偿还的范围 | 第28页 |
2.1.3 强制加入原则 | 第28-29页 |
2.2 存款保护的数量与范围 | 第29-30页 |
2.2.1 保险额度 | 第29页 |
2.2.2 共同保险 | 第29页 |
2.2.3 存款人追索权 | 第29-30页 |
3. 国外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30-32页 |
3.1 坚持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协调 | 第30页 |
3.2 合理选择存款保险组织机构模式 | 第30-31页 |
3.3 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存款保险体制 | 第31页 |
3.4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存款保险机构职能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2-35页 |
1. 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1.1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 第32页 |
1.2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32页 |
1.3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 第32-33页 |
1.4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国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 | 第33页 |
2.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存款保险条例》(草案)的评析 | 第35-40页 |
1. (草案)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35-38页 |
2. 对《草案》的基本评价 | 第38-40页 |
第六章 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40-51页 |
1. 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定位 | 第40-41页 |
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架构设计 | 第41-51页 |
2.1 存款保险机构 | 第43-44页 |
2.2 投保机构 | 第44-46页 |
2.3 投保方式 | 第46页 |
2.4 保险的标的 | 第46-47页 |
2.5 保险费率 | 第47-48页 |
2.6 保险赔偿限额 | 第48-49页 |
2.7 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责权限 | 第49-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