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研究情况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文献考察 | 第14-37页 |
第一节 正史类传孝道故事文献资料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孝子传》诸种辑本叙录 | 第17-34页 |
一、 [元]陶宗仪《说郛》本所辑 | 第17-27页 |
二、 [清]茆泮林《十种古逸书》本所辑 | 第27-30页 |
三、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所辑 | 第30-32页 |
四、 [清]黄奭《汉学堂丛书》本与《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所辑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古小说孝道故事文献资料 | 第34-37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文化研究 | 第37-98页 |
第一节 从“儒家”到“儒教” | 第37-46页 |
一、 儒家对孝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 第37-41页 |
二、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与实践 | 第41-43页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的崇尚与变异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孝经》的产生及其文化效应 | 第46-60页 |
一、 《孝经》的产生 | 第47-54页 |
二、 《孝经》的文化效应 | 第54-60页 |
第三节 孝道文化的提倡、规范、辐射以及接受 | 第60-81页 |
一、 孝文化的提倡与规范 | 第61-78页 |
二、 孝文化的辐射与接受 | 第78-81页 |
第四节 孝道故事呈现神秘色彩 | 第81-94页 |
一、 愚孝 | 第82-87页 |
二、 神秘化 | 第87-90页 |
三、 祥瑞文化 | 第90-94页 |
第五节 孝道故事的思想土壤 | 第94-98页 |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孝观念的中国化 | 第94-96页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孝观念 | 第96-98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文学研究 | 第98-125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女性典型 | 第98-105页 |
一、 孝女——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歌 | 第98-102页 |
二、 母亲——利于孝子形象塑造的表意符号 | 第102-104页 |
三、 后母——“反母亲”型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叙事研究 | 第105-119页 |
一、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叙事者——“史官式”叙事者 | 第106-113页 |
二、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叙事时间——时距 | 第113-115页 |
三、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叙事逻辑——基本序列 | 第115-117页 |
四、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叙事结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释道对孝文化的故事演绎 | 第119-125页 |
一、 释家对孝文化的故事演绎 | 第120-123页 |
二、 道教对孝文化的故事演绎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的影响研究 | 第125-129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对孝道文化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一、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对孝道文化的积极影响 | 第125-126页 |
二、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对孝道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一、 后世叙事文学直接引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故事 | 第127-128页 |
二、 后世叙事文学传承魏晋南北朝孝道故事 | 第128-129页 |
结语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