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演替 | 第11-13页 |
1.1.1 演替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1.1.2 演替理论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2 岩溶森林 | 第13-15页 |
1.2.1 岩溶森林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1.2.2 岩溶森林演替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8-1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2 气候 | 第18页 |
2.3 土壤 | 第18页 |
2.4 植被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3页 |
3.1 样地选取 | 第19页 |
3.2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19-20页 |
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0页 |
3.4 数据统计 | 第20-23页 |
3.4.1 重要值的计算 | 第20页 |
3.4.2 α多样性的计算 | 第20-21页 |
3.4.3 生物量估算 | 第21页 |
3.4.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1-2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44页 |
4.1 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特征 | 第23-28页 |
4.1.1 科属种组成 | 第23页 |
4.1.2 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4.1.3 群落结构特征 | 第24-27页 |
4.1.4 α物种多样性 | 第27-28页 |
4.2 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生物量比较 | 第28-33页 |
4.2.1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乔木层生物量 | 第28-29页 |
4.2.2 不同演替阶段林下植被及枯落物生物量 | 第29-31页 |
4.2.3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生物量及分配 | 第31-33页 |
4.3 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 第33-36页 |
4.3.1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物理性质计量特征 | 第33-34页 |
4.3.2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计量特征 | 第34-36页 |
4.4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关性 | 第36-41页 |
4.4.1 土壤各质量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36-39页 |
4.4.2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质量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41页 |
4.5 环境因子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6 影响岩溶生态系统发育的主要因子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52页 |
5.1 群落物种组成、盖度及多样性的变化 | 第44-46页 |
5.2 群落土壤各质量因子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 | 第46-47页 |
5.3 植被群落与土壤之间的互作效应 | 第47-48页 |
5.4 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5.5 环境因子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机制 | 第49-50页 |
5.6 岩溶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及治理措施探讨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创新点 | 第52-53页 |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附图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