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28页 |
1.1 谷胱甘肽 | 第12-21页 |
1.1.1 谷胱甘肽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2 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 | 第13-16页 |
1.1.2.1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 | 第14-15页 |
1.1.2.2 谷胱甘肽合成酶 | 第15-16页 |
1.1.3 细胞谷胱甘肽水平的调制 | 第16-18页 |
1.1.3.1 先天性谷胱甘肽合成酶的缺陷 | 第16页 |
1.1.3.2 实验性谷胱甘肽合成酶的缺陷 | 第16-17页 |
1.1.3.3 与谷胱甘肽缺乏相关性疾病 | 第17-18页 |
1.1.4 增加细胞谷胱甘肽的方法 | 第18-21页 |
1.1.4.1 羧酸氧噻唑烷 | 第18-19页 |
1.1.4.2 γ-谷氨酰半胱氨酸 | 第19页 |
1.1.4.3 谷胱甘肽单脂 | 第19-20页 |
1.1.4.4 谷胱甘肽二脂 | 第20-21页 |
1.2 微生物诱变育种 | 第21-24页 |
1.2.1 诱变育种的常规方法及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1.2.1.1 物理因子诱变方法 | 第21-22页 |
1.2.1.2 化学因子诱变方法 | 第22-23页 |
1.2.1.3 生物因子诱变方法 | 第23页 |
1.2.1.4 复合诱变和定向筛选 | 第23页 |
1.2.2 国内谷胱甘肽产生菌诱变选育概况 | 第23-24页 |
1.2.3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步骤和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24页 |
1.3 谷胱甘肽的应用 | 第24-26页 |
1.3.1 谷胱甘肽在人类健康上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1.1 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组织 | 第24-25页 |
1.3.1.2 解除内外源性毒素 | 第25页 |
1.3.1.3 解除NO中毒 | 第25页 |
1.3.1.4 作为甲醛脱氢酶底物 | 第25页 |
1.3.1.5 参与前列腺素H2/D22的转化和丙酮醛代谢 | 第25页 |
1.3.2 谷胱甘肽在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谷胱甘肽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 第26-27页 |
1.4.1 谷胱甘肽的国内外市场现状 | 第26页 |
1.4.2 谷胱甘肽的应用、发展前景及现存问题的解决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1.1.1 土样来源 | 第28页 |
1.1.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 | 第28页 |
1.2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1.2.1 谷胱甘肽提取液的制备 | 第28页 |
1.2.2 胞内谷胱甘肽提取液含量的初步测定 | 第28-29页 |
1.2.3 菌株生物量的测定 | 第29页 |
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 | 第2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9-40页 |
1.3.1 谷胱甘肽产生菌野外初筛、分离及鉴定方法 | 第29-31页 |
1.3.1.1 菌种的初筛 | 第29-30页 |
1.3.1.2 菌种的复筛 | 第30页 |
1.3.1.3 菌种的保藏 | 第30页 |
1.3.1.4 菌种的鉴定 | 第30-31页 |
1.3.2 谷胱甘肽高产菌G4诱变育种方法 | 第31-36页 |
1.3.2.1 出发菌株 | 第31页 |
1.3.2.2 菌体悬浮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1.3.2.3 单诱变+抗性筛选 | 第32-33页 |
1.3.2.4 双诱变+抗性筛选 | 第33-34页 |
1.3.2.5 三重诱变+抗性筛选 | 第34页 |
1.3.2.6 谷胱甘肽高产菌抗性实验 | 第34-35页 |
1.3.2.7 GSH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35-36页 |
1.3.3 谷胱甘肽高产菌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36-40页 |
1.3.3.1 出发菌株 | 第36页 |
1.3.3.2 GSH发酵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 第36页 |
1.3.3.3 种子液的制备 | 第36页 |
1.3.3.4 种龄对积累谷胱甘肽的影响 | 第36页 |
1.3.3.5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36-38页 |
1.3.3.6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8-39页 |
1.3.3.7 谷胱甘肽发酵代谢过程中在线参数的检测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68页 |
2.1 谷胱甘肽产生菌野外初筛和复筛结果 | 第40-43页 |
2.1.1 菌种的初筛 | 第40页 |
2.1.2 菌利,的复筛 | 第40-41页 |
2.1.3 G4菌株的鉴定 | 第41-43页 |
2.1.3.1 G4菌株形态!学特征 | 第41-42页 |
2.1.3.2 G4菌株分子学鉴定 | 第42-43页 |
2.1.4 小结 | 第43页 |
2.2 谷胱甘肽高产菌G4诱变育种结果 | 第43-52页 |
2.2.1 紫外线(UV)诱变结果 | 第44-45页 |
2.2.2 亚硝基胍(NTG)诱变结果 | 第45-46页 |
2.2.3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结果 | 第46-47页 |
2.2.4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结果 | 第47页 |
2.2.5 抗性物剂量选择结果 | 第47-49页 |
2.2.6 筛选流程图 | 第49-50页 |
2.2.7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选育系谱图 | 第50-51页 |
2.2.8 菌株遗传稳定性 | 第51页 |
2.2.9 小结 | 第51-52页 |
2.3 谷胱甘肽高产菌G-112-28发酵结果 | 第52-68页 |
2.3.1 种龄对积累谷胱甘肽的影响 | 第52页 |
2.3.2 发酵营养条件的优化 | 第52-60页 |
2.3.2.1 碳源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2.2 蔗糖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2.3 有机氮源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4页 |
2.3.2.4 无机氮源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2.5 胰蛋白胨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2.6 尿素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和产GSH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2.7 MgSO_4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7页 |
2.3.2.8 K_2HPO_4/KH_2PO_4浓度比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2.9 ZnCl_2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8-59页 |
2.3.2.10 前体物质L-半胱氨酸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9页 |
2.3.2.11 前体物质L-半胱氨酸盐酸盐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及产GSH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3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0-64页 |
2.3.3.1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产及产GSH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3.2 培养基起始pH对菌体的生长和产GSH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3.3 剪切力对菌体的生长和产GSH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3.4 接种量对菌体的生长和产GSH的影响 | 第63页 |
2.3.3.5 摇瓶装量对菌体的生长和产GSH的影响 | 第63-64页 |
2.3.3.6 摇床转速对菌体的生长和产GSH的影响 | 第64页 |
2.3.4 发酵代谢过程中GSH与生物量的检测结果 | 第64-66页 |
2.3.4.1 谷胱甘肽变化 | 第64-65页 |
2.3.4.2 生物量变化 | 第65-66页 |
2.3.5 发酵培养基成分正交优化实验 | 第66-67页 |
2.3.6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附录1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80-81页 |
附录2 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